首页 同学聚会感言 精神分析——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诀(高月明)
精神分析——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诀(高月明)
顺时针纪念册 www.sszjnc.com | 阅读:次 |
篇一 : 精神分析——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诀(高月明)
精神分析治愈心理疾病秘诀
高月明
本篇文章即将献给那些在心灵痛苦泥潭中挣扎的,以及对心理学十分感兴趣的人们。
人体中最脆弱的器官不是心脏、不是眼珠,而是心灵。心灵就像是玻璃,仅仅一句嘲讽,就可将之瞬间“击碎”,让我们“流血”——感受到愤怒、委屈、无助、痛苦、自责、忧伤和焦虑。
为什么我们会害羞?为什么又会经常不自信?为什么在你的脑中有时会浮现出不切实际的,或者让你自己都感到脸红、无地自容,甚至宁愿死去也不愿意去实现的念头?
为什么有人会在明知不合理的情况下脑中却重复出现某1个观念或“强迫自己”重复作出某一动作、以及某一行为呢?(这被称为强迫症)
为什么1个对别人来说是可爱的、无害的、可以从容面对的事物,而当有人面对他时却总是经常表现出浮躁不安、胆战心惊、焦虑恐惧、甚至被吓得彻夜难眠呢?(这被称为恐惧症)
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中一直生活在抑郁状态中?为什么你会时常感到郁闷和觉得生无乐趣呢?为什么有人会经常出现神经紧张、心跳加速、冒虚汗等等心身症状?
如何改变你的想法?如何让自己更健康和快乐地生活起来?如何将自己从心灵痛苦的泥潭中解救出来?到底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到底说了些什么?到底心理学有多么神奇和神秘?到底什么是潜意识?潜意识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思想和行为的?如何给自己输入1个健康的潜意识?如何进入到他人的潜意识中与之对话?如何在他人的潜意识中植入1个暗示?如何激发出自己强大的潜意识力量?
本文将以近一百年以来世界心理科学已经发展成熟的理论为基础,将以上问题细致地切出来。本文章的意义在于:
1.给不幸染上心理疾病者1个切实有效的解除心理痛苦的方法。
2.让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人,通过本篇文章,从实用角度,对心理科学有1个概括性的和十分清晰的认识。
3.让任何读过本篇文章者,就如同接种上了预防“心理疾病的疫苗”。可以让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避免染上诸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等心理方面的问题。让人们更快乐地生活下去。
下面,在论述之前,我们要先了解1个重要概念:知道不等于理解。
第一节:知道不等于理解
知道只是“知道”,而“理解”则是另外一回事。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爱好者很钦佩我对心理学的研究,在一次“问答事件”后,便对我“不再钦佩”了。当时她问我的问题是:“什么是人格?”我回答说:“最简单说,人格是1个人各种小习惯的总和”。然后她“义正言辞”地纠正道:“人格是指1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她说出了词典中标准的答案,而我当时“哑口无言!”为什么我会哑口无言呢?原因如下:
第一、我曾经在理解什么是暗示时,拿着一块砖头问别人(后被视为“疯颠人”):“它暗示着什么?”。而只有在我用了两年时间去深入学习了心理学、生理学和脑神经科学后,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暗示以及潜意识到底是个什么。
第二、我曾经用了五分钟时间读了一篇关于神经网络是以全息方式存储信息的概念,然而我却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去理解它。
例如:曾经为了理解这个概念,我将十几个滴答着水的吊瓶挂在1个盛满水的翻转过来的大铝锅盖中——造了1个“人工湖面”,通过观察水波打在“湖面”上形成的涟漪之间发生的干涉效应去理解“全息效应”。然后以此理解为基础再进1步去理解动作电位在大脑神经网络中传递扩散的全息模式。
这个理解过程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要想与脑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认知方式等联系理解起来则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例如:为了能够将这种全息概念与神经网络处理信息的方式联系起来,也为了能够将这个概念刻在我的脑中,我经常不断反复看(记住:反复导致有效,就像磨刀一样)科教片中有关“动作电位在神经网络中扩散的模拟动画”。有一次在观看中,我临时要出去办事,结果在我出门之际,故意把影碟机设置到重复播放的模式,这样,虽然我不在电视机旁,但这个影片却不断地重复播放着。而这种“空放”的效果是,我虽然在路上,但是在我的大脑中却犹如正在电视机旁观看着一样,我的脑中也在“重复播放”着,这让我能够在此期间一直思考影片中所播放的内容(如果你达到痴迷的研究状态,就会理解这种“怪异行为”)。
我在那年的春天设置了这个能够产生水波干涉效应的装置,而当我把它拆除之际,水面上已经开始结冰了。在这期间,我一直思考着当我的每个感觉细胞所激发出的动作电位,在“滴落到”脑神经网络中的“池塘”中时所引发出的“全息效应”,以及我们的每1个念头、每1个行为是如何从脑海中“全息”地涌现出来的。
在这里我到底要表达1个什么意思呢?
很简单,知道不等于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别就犹如“在地图上看到大海”和“到大海里游泳”一样。而本文不是像某些有关心理学的书籍那样对心理学理论的罗列和整理(假设本文只谈理论,那么你只需要去买一本《心理学词典》即可了,而且非常准确),本文不谈标准理论,但是是以对心理学标准理论的实践性理解为基础,以最清晰和实用的方式,将对心理科学理论的应用和治疗方式呈现给大家。
更清楚地说,本文不是对心理学名词的解释,而是对心理学名词的应用。如果你能够对心理学名词有了最深入的理解和领悟,那么你应用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和应用于“无形”——即不会按照有形的名词标准答案去运用。
因此,我当时哑口无言的原因很简单,我是从“理解层面”而说,而她所说的为“知道层面”的答案。而要想说服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她不理解心理学。而要想让她理解,不是几句话或几篇文章即可的。这需要她自己去作出努力学习和深入思考。
另外反过来说,假设现在让我去编纂词典去定人格或全息的话,我会按照你现在在词典中找到的标准答案去定义。原因是,如果要定义1个事物,必须要采取高度的“概括”。而要想理解这一事物,就必须要超越这种概括,深入到极其细微之处。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位朋友并没有犯错,只是她不懂得1种道理而已。什么道理呢?就是“知道不等于理解”。例如:如果对1个事物的认识只限于“知道”的层面,那么这种认识只能是浮于表面的。而浮于表面的东西往往具有“欺骗性”。只有理解才可以达到认识事物的“超境界”——即超越“知道”层面的境界。物理学家维斯可夫形象地表达了这种境界,他说:“事物都在雾中,而突然你看出1个连结来。它表达了深深在你心底的错综复杂;这错综复杂把一直都在你内心的东西连结起来,而这些内心的东西以前从未被连结起来过。”(我曾经对三位讲师解释维斯可夫说这句话的意思,然而讲1个多小时后,对方还是认为这句话“很一般”,这让我再次无语!)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层面与取向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够治愈和学会治愈心理疾病,你必须要对心理科学基本概念有1个清晰的了解,下面即对这一点作出简单地说明。
1.为什么会有心理学?
如同是先有了感冒才研究出了感冒药一样,世界上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学”,是因为人们需要1种“心灵药物”来治愈心理疾病而逐步被创建出来的。不同于人类对生理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已经拥有的五千年的历史,由于心理疾病的隐秘性,只有在一百多年以前,人类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才开始真正重视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真正的诞生历史也只有一百多年。就像是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起飞到今天的宇宙飞船升天的时间跨度不过才一百年一样,虽然时间很短,但心理学的发展速度却很快。
2.层面与取向
一百年来,心理科学发展过程总计从2个层面进行了3种取向的研究。什么是2个层面和3种取向?
以电脑为喻:电脑分为软件程序和硬件系统2个层面。电脑的软件就是程序(游戏程序)和影像;硬件系统就是数以千万计的电子元件及其间传输着的微电流。我们永远无法从电脑的硬件系统中看到1个游戏影像。但是,所有的程序和影像画面都是由这些硬件系统运行所“创造”出来的。电脑之所以叫“电脑”是因为它的工作原理(信息处理机制)与人脑相仿,所以反过来说,人脑也是如此情况,即,人脑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程序。人脑的软件程序就是精神思想,而硬件就是神经细胞、神经网络和动作电位。
相对于人脑来说,如果没有神经细胞之间的微电流的传输,那么在本质上,人脑无非与一堆泥土或一公斤苹果一样,都不过是一堆原子团块而已。所以是神经程序的运行突现出了人的“心理”。
心理科学从3种取向的研究是:软件层面;硬件层面;软硬兼施层面。
软件层面的理论:精神分析;盛行时间:20世纪上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硬件层面上的理论:行为主义;盛行时间:20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斯金纳
软硬兼施层面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盛行时间:20世纪60年代——?年;代表人物:至今50年以来,众多的心理家、脑神经科学家和信息科学家。
接下来,将按照心理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即以“第一章:精神分析;第二章:行为主义;第三章:认知心理学”,逐一论述3种心理学是如何解释和治疗心理疾病的。
在世界科学界,如果因为某1个人提出的理论而将他所处的年代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话,那么这个人和他所提出的理论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直以来,在许多科学门类中并未出现此类人物,而在心理科学界就出现了这么一位杰出的人:弗洛伊德。他所提出的理论是“精神分析”。在精神分析盛行的年代则被称为“弗洛伊德时代”。此后一直到今天,凡是心理学界提出某些理论之际,都会拿弗洛伊德的理论作出比较说明。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的概念一直对世界的戏剧、电影、艺术、文学、广告、政治,以及大众日常生活中的谈资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是世界上第1个系统地概述并建立起用于治疗心理疾病治疗体系的人——即精神分析治疗体系。那么精神分析到底是什么?
第三节:精神分析是什么?
精神分析就是对“精神”的分析。精神?什么是精神?如何去分析精神?假设我问你,相信你会与绝大多数人一样感到茫然,无法做出精确的回答。既然精神是1个模糊的概念,那么分析精神到底是分析什么呢?答案会让你感到莫名其妙:精神分析,也就是分析精神分析的是“潜意识”。
为什么是分析潜意识呢?
原因是,在110年前,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他的老师沙坷特那里学习用催眠方法治疗歇斯底里症时注意到了1个现象:沙坷特发现在催眠状态下,可以通过催眠师的暗示作用人为地在患者身上制造出歇斯底里症状,这些症状与1个人在非催眠状态下——即正常生活的状态下自然发生的歇斯底里症状一模一样(歇斯底里症:由情感冲突引发的失明、失去肢体功能,或者其他生理缺陷。这些生理残疾是由患者心理引起的,而不是生理的)。由这一现象让弗洛伊德认识到:“不但包括歇斯底里在内的心理疾病全部源自1个人的潜意识,实际上人类任何的思想行为都是由潜意识所激发”。这一认识后来成为了精神分析中的基本理论——“精神决定论”。这一理论是说,1个人脑中出现的看似偶然的想法和行为都有其特定历史缘由的。就是说,任何的心理行为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一人脑中之所以会出现某个念头、动机和引发某个行为,都与他过去的经历(包括心理创伤)直接相关。错误的心理行为是由脑中错误的潜意识所激发,而要想修正1个人错误的心理行为(心理疾病),首先就要改变脑中的错误潜意识。因此,精神分析分析的是1个人的潜意识。
通过分析脑中潜意识找出导致心理疾病的错误潜意识,然后改变这个潜意识,就直接改变了1个人的错误心理行为。因此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概念下的“精神”指的是“潜意识”。那么什么是潜意识呢?创造出潜意识这一概念的弗洛伊德作了如下定义:“某些心理成分,例如,某个观念,一般都不是持续地有意识的。观念更显著特点是其意识状态非常短暂;此刻有意识的观念,一会又不是有意识的了,但在一定并不苛刻的条件下,它又会出现在意识中。在这期间,它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说它是潜在的,意指它具有随时进入意识的潜力。”
简单说,我们的所有思想,全部源自我们过去的生活经历和获得的知识。凡是那些没有在此时此刻的当下你脑中呈现出的思想,全部都处在潜伏的——即潜意识的状态。从另1个角度来看,因为脑中只有记忆具备“潜伏”的性质——而脑中除了记忆也没有什么了,因此潜意识就是记忆(也正因为潜意识就是记忆,所以弗洛伊德才发明出了通过自由联想——也可以叫做“自由回忆”,来获得潜意识的技术)。
凡是被我们回忆起来的东西,在回忆之前,我们都可以叫它为潜意识,当其呈现在脑中时,我们就叫它“意识”。所以很清楚,弗洛伊德表达的意识指的是“意识到”的意思(也是指能够被意识到的内容),而不是指哲学意义上的“意识本身”。因此清楚地说,凡是被意识到的记忆内容,在意识到的当下,就被称为“意识”。既然所有的心理疾病都由是错误的潜意识所激发,那么这些错误的潜意识是从何而来的呢——即是,导致1个人心理疾病的潜意识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第四节:导致1个人心理疾病的潜意识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下面,从1个精神分析经典案例开始谈起。
1.丽莎的麻痹
一次一位年轻女人(暂时称其为“丽莎”)来找弗洛伊德,她有只手臂麻痹,无法做家事,因此很痛苦。弗洛伊德在检查过她的手臂后,发现其神经、肌肉都一切正常。既然生理没问题,一定是由心理导致的病症。那么她的心理出了什么问题呢?
原来她是独生女,爸爸丧偶而且残废,社会道德让她必须全心地照顾爸爸。当有一段时间,有人向她求婚时,由于她必须要照顾爸爸,所以就无法答应对方的请求,最后就与对方断绝了来往。就在她结束这段关系后,她的手臂就开始麻痹了。
弗洛伊德在通过精神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她的潜意识中渴望自己能够生病,然后在她的潜意识中就形成了一条自我暗示:“我的手麻痹”。结果她的手臂就在这种错误暗示下真的“麻痹”了。那么在她的潜意识中为什么会希望自己生病呢?这个错误暗示又是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她的本能欲望,即潜意识中非常希望自己能有1个好的感情归宿,然而社会道德又必须让她留下来照顾爸爸;这样在她的内心中就引发出了本能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强烈的冲突(引发了焦虑)。为了避免心灵长期经历这种痛苦,她就把这种情感给压抑下去了。
虽然这种本能欲望被社会道德暂时“压抑”下去了,但是它并没有“死去”,而是转换为了另1种方式来实现自己——即,如果自己也成了残废,那么自己就会在社会道德上拥有充足的理由不用再去照顾爸爸了,由此愿望即可得到实现了。所以在她的潜意识中就渴望自己生病,进而形成了导致自己成为“残疾”的自我暗示。清楚地说,导致1个人患上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潜意识是源自被压抑的欲望搞的“鬼”。
从以上可以清楚看到,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本机制是“压抑”。“压抑”这一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这一概念也是精神分析的奠基石。那么为什么人类需要“压抑”这个东西?又是谁压抑了本能欲望呢?
2.为什么需要压抑?
任何的生物都有本能反应,同样1个人生下来就有生物性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表现在人的心理上就是本能欲望(本能欲望不单指满足于性和食物的欲望,还包括愤怒和攻击的欲望)。因为人类的本能反应是经历数亿年进化出来的应对自然界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因此其能量是非常强大的。
进化的唯一目的和取向,是使个体越来越能够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进而繁衍后代。因为群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体的力量,所以当生物的进化越来越高级之际,就形成了“群体”,表现在人类就是出现了“社会”。
能够支持社会存在,以及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机制是社会规范。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保护群体的利益,只有群体利益获得最大的保护,群体中的每1个个体才会获得最大的生存机会。
例如:狼或鸟也具有群体性,即有“社会性”,只不过由于其社会规范层次非常的低,而无法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比如说当狼群中某只狼死去时,其它狼会将其吃掉,这也就直接导致,虽然1个人无法斗过一只狼或一只老虎,但是由于人类的社会性,最终决定了不是它们吃我们,而是我们吃它们,甚至把它们当成宠物来圈养。从另1个角度来说,假设某一天一万只狼或老鼠,也具有了高度的社会性,那么它们就会变得非常可怕,某人会反过来会成为它们所圈养的宠物。因此,“社会”的力量非常大。
人类的社会规范就是“法律”和“道德”。社会中任何1个个体对社会规范执行的越严格,那么这个个体的生存概率就会越大。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交通规则。例如:如果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的话,那么在青岛每年至少会少死700多人。因为每年由于交通车祸导致的死亡人数是700人以上,就是说,平均每天有2个人由于自己的“太自由”而完全丧失了继续活着的“自由”。
人类之所以在高度智能基础上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壮大,就是拥有了社会规范。更清楚地说,社会规范就是让群体之中个体的行为要符合群体利益。要符合群体利益,那么只有那些社会规范允许的个人本能欲望会得到实现,那些不被社会规范允许的本能欲望将不被社会规范认可,也无法得到实现。不被社会允许的本能欲望包括“憎恨、攻击性、怨恨、损人利己”等等。
那么,那些不被社会规范认可的本能欲望是否可以越过社会规范而得到实现呢?答案是,如果得到实现,那么个体将会受到“社会规范”的惩罚。
例如:“孔融让梨”就是社会规范,而如果有人违背“孔融让梨”的社会规范,就会遭到周围人的轻视;如果1个人去“损人利己”,那么轻则,遭到社会中人们的唾弃甚至遗弃,进而失去食物和爱,个体就会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继续生存下去的概率就会被大大降低。
如果1个人去抢夺他人的利益(例如巨额贪污和杀人越货),那么重则,社会规范就将限制个体的人身自由(关进监狱),甚至被剥夺继续呼吸空气的权利——即剥夺参与社会规范生活的权利而惨遭枪毙(例如被判死刑者都被宣告“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因此非常简单说,如果人人都尽情的去发泄自己本能欲望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就将变成“禽兽社会”。所以作为1个“人”,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即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道德。
那么压抑本能欲望的社会规范是如何输入到潜意识中的呢?答案是:1个人从小到大,会通过父母、老师、与人相处的经验而逐步将社会规范以自我暗示的方式输入到潜意识中,最终形成潜意识中的“超我”部分(超我:代表道德和法律的那部分潜意识)。相对于超我而言的是“本我”(本我:代表本能欲望的那部分潜意识)。
那么个体为什么要把不被社会规范允许的本能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呢?
首先,当在1个人内心中某些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本能欲望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之际(引发焦虑),因为本能欲望无法得到实现,所以1个人的心灵就会经历极大的痛苦(人生而有欲,欲而不达就会痛苦)。现在你即可回忆一下,你曾经经历过的心灵痛苦是否都是由“欲而不达”导致的呢?例如没有获得好的食物、衣物、汽车和失恋!
其次、生命生存的第一法则是要在“无痛苦的心灵状态中度过”,所以心灵为了避免自己长期处在痛苦状态中(紧张、焦虑、抑郁、尴尬、罪恶感),就会把这种本能欲望“压抑”到脑海深处,以便在表面意识上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进而让心灵获得对“痛苦事件”的彻底解脱。例如对一件让你痛苦的事情(如丢失了1000元钱或被人辱骂),你只会忧虑痛苦几天的时间,而后你就不会再去想它们了。因为这种由损失导致的痛苦被压抑进心灵深处去了——潜意识深处及边缘。
最终就是说,当本能欲望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就会导致让1个人在意识上经历痛苦,而心灵不允许痛苦在表面意识上长期存在,因此二者必有一者被压抑。由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社会规范将会战胜不被社会允许的本能欲望——即被压抑掉。反过来说,如果本能欲望胜利了又会怎么样呢?例子很多:如法国球星齐达内,由于一时的“气不过”,而在2006年世界杯时,由国家英雄瞬间变为了国家罪人(由此失去了大力神奖杯);由1个人的愤怒导致伤害他人,甚至杀人的犯罪案例则更是举不胜举。
因此,“压抑”是1种心灵进化出来的能够导致生命个体获得更大生存概率的“生存机制”——也是让心灵摆脱继续经历痛苦的生存机制。
既然“压抑”是生活的“必备品”,心理疾病又是如何从中而生的呢?
3.心理疾病是如何在压抑中产生的?
压抑是1种很痛苦的事情。例如,现在回忆一下,当你丢失钱财时你是多么懊恼?当被拒绝、欺骗和侮辱时,你是否会有不顾一切去进行攻击而“疯掉”的冲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对于心灵则更是如此。虽然本能欲望被压抑了,但是这种本能能量不会就此消失,它总是试图冲破社会规范的制约出来表现自己。每当本能欲望发起进攻时,都会与社会规范直接发生冲突,而心灵也就会再次经历痛苦(一般人们表达为“思想斗争”。你可以回忆一下,曾经经历过的愤怒冲动就是本能欲望在不断的冲击你脑中的“社会规范”)。本能欲望在不断冲击过程中,会逐步找到1个种“合理”的方式——即让本能欲望得以释放,又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方式来发泄这种欲望。因为这种“合理方式”是在保卫心灵免受本能欲望的不断冲击而经历焦虑痛苦的机制,所以就被称为“心理防卫机制”。执行防卫机制的就是“自我”的机能(自我:代表理性的那部分的潜意识内容)。
进1步说:当本能欲望不被允许进入到意识中时,他就会通过“转换”,即伪装的方式表现自己。因此心理防卫机制也可被称为“被压抑本能欲望的转换机制”和“本能欲望的伪装方式”。
下面对几种常见心理防卫机制——即转换机制作出简要论述。
升华:指那些被社会规范压抑的本能欲望,以1种社会规范允许的“艺术方式”发泄本能欲望的转换机制。例如:1个人对跳舞、绘画和文学内容的喜欢,都不是凭空而生的。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有其内在本能欲望(性和攻击)升华后发泄的原因。
幽默:指将自己的本能欲望(性和攻击)以社会规范允许的幽默方式发泄的转换机制。例如,人们通过“笑话”的方式讲的有关攻击、死亡、性爱(黄色笑话)等内容的笑话。在1个人讲某个笑话过程中,潜意识中的某个本能欲望就得到了发泄。再例如,有人在“笑着的状态”下骂某个人,被骂的人也不会做出过分的举动,而这也是在以社会规范允许的形式发泄他的愤怒。当然有些时候会失控,导致2个人真的对骂起来,甚至拳脚相加。
幻想:指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欲望,通过幻想的方式发泄本能欲望的转换机制。做“白日梦”就是人们幻想的具体体现。例如:1个人们会用一段时间专心的幻想着自己成为了富翁或有权势的人,或者1个非常美好爱情的实现。
否认:指拒绝承认自己所面对的危险,以及否认某个事物的存在,以保护心灵不经历痛苦的防卫机制。可以说这种机制就是“自我欺骗”现象。否认是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表现在动物身上就是当野鸡被山鹰追的急时,野鸡会将头一头插入雪中,由此避免由恐惧死亡带来的焦虑。人类也是一样。例如:当小孩子打碎了东西时,会不自主的蒙住双眼;当电影中出现恐怖画面时,会有人去蒙住自己的眼睛;当1个人第一次蹦极时,大脑会一片空白。这种“否认”是在脑中无意识操作的。
转化:指将无法实现的本能欲望转化为自己的躯体症状方式发泄的转换机制。歇斯底里症状是其具体体现。例如:癔病性瘫痪、失音、抽搐、晕厥、麻痹等。转化是在潜意识中自动进行的,病人在意识上往往意识不到其病因。
象征性和抵消:指1个人以象征性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本能欲望,以避免心灵处在痛苦状态中的防卫机制。例如:当有1个人突然说了一句“自己都感到很羞耻的话”,会下意识的去捂自己的嘴,这表示自己没有说。或者作出倒吸一口气的动作,表示自己把话已经收回来了。
再如:儿子与爸爸发生争吵时,爸爸愤怒地打了儿子一耳光。这时儿子最想做的事情是以更强烈的力量回击给爸爸2个耳光。但是,社会道德不允许他这么做。而如果不把这种回击愤怒发泄出去,儿子就会非常痛苦和焦虑。怎么办呢?这时儿子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原我)”就会与“社会规范(超我)”谈判,仲裁者就是代表理性的潜意识(自我)。谈判的目的就是要找到1个方式——让双方都接受的方式,让本能欲望得以发泄出去。例如:最后妥协的结果可能是,儿子可能是摔门而去,或者将水杯狠狠地摔碎在地上。在儿子的潜意识中,他的爸爸变成了“水杯”或“门”。这样“超我”允许了。而“原我”也接受了。“自我”就去执行了“这一结果”。这时儿子的“愤怒”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泄。
心理防卫机制对1个人维持快乐的健康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持续的疏导、发泄掉人们面对环境时不断被刺激出来的本能欲望。那么一旦这种机制运转“卡壳”时会怎么样呢?
就像是不断被注入水的堰塞湖最终会突然崩堤一样,当环境刺激在1个人“生物性本能反应”上面不断制造出本能欲望的水花,而这些水花又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释放时,最终精神上的“堰塞湖”就会瞬间冲垮由社会规范构建起来的堤坝,这个人也就精神崩溃了。精神崩溃的结果就是,1个人在没有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尽情的去发泄自己的本能欲望。例如:精神病人会裸体在街上游走,可以毫无顾忌的打骂他人,嘴里喋喋不休念叨着某些“肮脏”的话语。
从另一角度来说,假设没有社会规范,那么任何1个人都不会患上精神疾病。例如:狼或者乌鸦就不会患上心理问题,当然在它们的社会中永远也不会出现弗洛伊德式的狼或乌鸦。因为它们的社会道德规范层次非常的低,当然也就永远不会有压抑的情况出现。也不会有精神疾病的出现,因为动物们从生下来开始,就一直处在人类称之为“精神病”的状态——如同是说,它们之所以没有掉进“坑中”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在坑中。例如动物可以随地大小便,而当1个人出现随地大小便的情况时,这个人就患上了精神疾病。精神病状态是心理防卫机制的彻底失控,同时也可以认为是最后的心理防卫机制。
从以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压抑本身不会导致心理疾病,心理防卫机制本身也不会导致心理疾病,那么心理疾病是如何产生的呢?
答案是:虽然,人们面对同一环境刺激所泛起的本能欲望的水花以及它的能量强度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的发泄方式(心理防卫机制)也存在着差异,但是,这些都不是导致心身疾病的真正原因,导致心身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在心理防卫机制下“过度表现的心理防卫行为”和“错误表现的心理防卫行为”(心理防卫行为用另一句话来说就是“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防卫模式”,或者说“具有个人特色的潜意识转换模式”,以及“具有个人特色的潜意识的伪装模式”)。
1)过度表现的心理防卫行为有那些?
例如:与爸爸吵架的儿子,如果摔门而出是适当的,而如果将门击碎、甚至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也给砸了的话,那么这种行为就是过分的。这样就会给人留下患了“精神病”的印象,当然这也是一般精神病人表现的行为。
再例如:如果1个人对任何侵犯都反应过度的话,比如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很小的侵犯都会忌恨在心,那么人们都将对之敬而远之,没有人愿意帮助他。逐步的他将脱离群体生活,处于孤立无援和孤独无助的状态。
凡是过度表现的心理防卫机制都是病理的——这包括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那么这些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弗洛伊德对人格的进1步划分。
一开始弗洛伊德将1个人的人格划分为了意识与潜意识(还有“前意识”——处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意识)。在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原我》一书中,又将人格进1步划细分为了3个部分:原我、自我和超我。“原我”指的是1个人的本能反应及本能欲望,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指的是根据现实情况,理智而有计划地去实现“原我欲望”的那部分潜意识内容,它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指的是“社会规范”——代表良心的那部分潜意识,遵循“道德原则”。原我与生具来;自我则是在1个人两岁时开始在潜意识中通过父母及经验而逐步形成的;超我是在5岁以后,通过父母、老师和社会共同作用下被逐步输入到潜意识中的。原我完全是潜意识的;自我和超我有1大半是潜意识的。三者关系通过下面1个例子说明一下。
有一天你看到餐桌上有一块手表,这时原我的冲动想要通过偷窃据为己有,这时自我就会思虑如何偷窃而不被其他人发现。比如,这时服务员向桌子走来,自我就会指示服务员去给自己拿一瓶酒,这样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自我帮助原我偷窃成功。弗洛伊德把原我比喻成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自我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控制着原我的方向。因为偷窃是违背社会规范的,所以超我就会出来惩罚原我,这就会让你经历罪恶感和一旦被抓住的恐惧感,这时候“自我”会彻夜思考“该怎么办”。最终直到把手表还给服务员,你才会恢复平静。从以上对人格的划分,下面再看心理疾病是如何产生的?
焦虑:
焦虑就是积极的思虑。思虑什么?在进化上,思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性”和“食物”——考试、事业、唱歌等活动都建立在此基础上。如果没有积极的思虑,那么1个人在生活中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因此,积极的思虑,也可称为“焦虑”是积极和有利于生命生存的。
在精神分析的概念中,焦虑由本能欲望和自我与超我之间引发的冲突所产生。这种冲突就像是儿子想要1个超级玩具,但这对于父母的经济情况来说“无力实现”,这样就引发儿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一样。
进1步说,1个人为了实现某1个欲望而“积极的思虑该怎么办”时是正常的,也是生存所必须的。可是当1个人的欲望过于强烈,或者遇到了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时,那么强烈的本能欲望就会与社会规范发生直接而猛烈的冲突。本能欲望的强度越大,那么相应地,1个人所经历的思虑程度也就越高,当“自我”的积极的思虑变成焦灼状态时,就成为了焦虑症。在此情况下,1个人就会经历由焦虑带来的痛苦。
因此,只有当1个刺激(例如销售、股票、期货、生意)让这个人长期处于焦灼的“积极思虑”的状态而引发了1个人精神上的痛苦时,才被称为“病”——即焦虑症。否则短暂的焦虑是正常而有益于生存的。
抑郁:
假设1个人失去了疼痛感觉,他就可能会由无法意识到脚上扎了刺所引发的感染而死去,所以疼痛是保护生命的感觉体验。同样,抑郁就是保护生命“心灵之痛”的情绪状态。这么这种心灵之痛有什么用呢?
在精神分析概念中,抑郁状态是超我对原我的惩罚。当社会规范表现的过于强大时,抑郁就会产生。
“原我”会不顾现实情况和道德原则要他能够想到的任何东西。因此,1个人为了避免将有限的生命精力浪费在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上,需要1种“心灵疼痛”的状态——抑郁状态,来抑制原我的无理要求。如果没有抑郁,每个人都会“好高骛远”,都会去“伸手抓月亮”。
抑郁是超我对原我过度压抑导致的。当1个人经历抑郁时他会感到:灰心丧气、快乐不起来、自责、懊悔、内疚、自卑、感到活着没有意思和自己一文不值。
例如:假设你被偷了一块你非常喜欢的手表,那么如果有1个机会让你手拿一铁铲狠狠地抽上小偷十个耳光,那么你的痛苦也就减轻了许多,也许还会用些金钱去补偿被你伤害到的小偷。而假设这块手表是你自己搞丢的,那么这个“铁铲”就会扇向你自己,即惩罚自己,这时1个人就会经历抑郁。从这一方面来讲,抑郁就是1个人将愤怒指向自己的心理行为——就是超我对原我的惩罚。这种心理行为总是提醒我们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如果这种愤怒的惩罚过分的话,就会让原我“破罐子破摔”——即让1个人产生生无乐趣的体验。更为严重则会引发1个自杀(例如在股票上损失惨重而跳楼的人)。
因此,抑郁是1个人生存下去需要的“情绪状态”。只有当其遇到特别强大的精神刺激而过分表达时,才会引发1种心理疾病——抑郁症。
恐惧
如果1个人什么都不怕,那么一位古人就很容易会由于自己的“太勇敢”而被比自己强大的野兽吃掉。如果你“太勇敢”,那么马路上的汽车都会成为刺杀你的“杀手”。所以,恐惧是人类所必须要有的情绪体验。自然界中有许多的危险在于躲避而不在于征服。例如,你想去征服奔驰着的火车吗?你想去征服比你强大的野兽吗?恐惧会让人们快速跑掉,获得安全。
只有当1个人对某些不具有危险性质的东西,而表现得过于敏感的话——例如对兔子都怕的要命和对感冒等疾病都感到“自己要死了”等,那么这种心理反应就是有害的。
在精神分析中,恐惧是自我的不断示警。因此,只有当1个人对预期的小危险都彻夜难眠和忧心忡忡的话,那么这种反应就是不必要和有害的。
强迫
强迫也是自我机能的放大。“强迫行为”的1个重要方面是确认“危险是否已被解除”的反应。例如:当1个人走到楼下之际,会怀疑自己家中的煤气是否关了?门是否锁好了?电炉子是否忘记拔插销了?然后,他会上楼再去确认一遍“危险是否已被消除”。
再比如,如果1个人不注意卫生,就会很容易生病。所以洁净是健康而有益的心理行为。可是当1个人遇到某一精神刺激(例如,被压抑的本能欲望)而让自己对“洁净”表现得过于敏感之际,他就很容易“强迫”自己不断通过洗手来获得洁净的感觉——获得1种本能欲望的满足。如果1个人不断重复这种行为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患上“洗手强迫症”。
因此,确认危险已经被消除是生命生活中必须要有的心理行为,只有当这种反应表现得过于频繁时,那么1个人就会患上“强迫症”。
我们如同走在钢丝绳上,在心理防卫机制上,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导致1个人经历内心痛苦、抑郁、焦虑、强迫症、内疚和自卑。
2)错误表现的心理防卫行为有那些?
错误表现的心理防卫行为都可以归类在“癔病”现象之下。
癔病:指不是由生理器官病理改变引发的,而是由“心理暗示”导致出现器官功能异常的现象。由于这种疾病完全是由“心理”通过模仿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或者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而“创造”出的疾病——也就是完全由大脑创造出的疾病,所以其发病的种类可以涵盖整个医学内容所描述的疾病,因此癔病也被称为“疾病的模仿家”。例如,抽搐、瘫痪、失去视觉或听觉、肚子痛、腹泻呕吐、假孕、肢体麻木、感觉丧失……。比如说,丽莎手臂的麻痹就是本能欲望的错误表达。有许多人与“丽莎”拥有同样或类似的经历,但是丽莎的表现却让自己“残疾”了,而对于其他人也许只是表现出一段时间的抑郁而已。
再如:1个孩子为了实现某1个愿望(获得喜欢的东西或爱),通过大声的嚎叫,甚至通过在地上打滚的行为来得到父母的注意和爱,那么这种行为就是错误的心理防卫行为。
就如同再大的树也是从一粒种子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一样,当1个人从很小之际就建立起了1种错误的心理防卫模式,那么这种防卫模式就会以潜在的“自我暗示”形式陪伴其一生。例如,如果儿子与爸爸争吵的过于激烈,那么儿子就会无意识地以其小时候倒地打滚的模式惩罚其爸爸(或者获得爸爸的照顾),当然原来的“打滚”已经升级为“倒地装死”——也就是假装自己瘫痪了,无法行动的心理行为了。假设在这个过程中,爸爸没有理他,儿子很可能会“一气之下”卧床三天三夜,一开始的这种“瘫痪”是儿子有意识去做的,但是在三天后,儿子可能真的瘫痪了。这种瘫痪就是“癔病性瘫痪”——即是由心理而不是生理引起的瘫痪。
在此瘫痪中,由于儿子通过三天的时间并没有得到爸爸的照顾,所以在潜意识中就“恼羞成怒”地建立起了“我要真的瘫痪”的自我暗示,所以儿子的这种瘫痪是他的潜意识自动执行的结果。在意识上儿子已经无力改变这种强大的自我暗示。最终只有依靠外力才能解除这个暗示。
非常清楚地说:任何1个人之所以会患上某种心理疾病,都是在其幼年时就已经建立起的,对某种特定刺激会作出某种特定反应的心理防卫行为模式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说,1个人会在其幼小时,就为自己埋上了1个颗“地雷”,至于这颗地雷是否会被最终引爆,取决于他这辈子中是否会遇到有足够的力量“踩爆”这颗地雷的“环境刺激(或者说精神刺激)”。
例如,由于娇惯的孩子在幼年时容易形成通过“撒娇”来获得父母关注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就是1种“地雷”,如果其未来遇到非常不如意的婚姻,那么就会“踩爆”地雷罹患癔病。所以过分娇惯的独生子女才会成为容易患癔病的群体。
因此,凡是由心理转换为生理方面出现的功能性疾病现象,都是错误表现的心理防卫行为。
最终,心理疾病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答案是:由于自然环境不断刺激人类的本能反应,这样各种各样的本能欲望就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了。绝大多数的本能欲望会被直接释放——例如食欲、正常的性行为等都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而当1个被刺激出来的不被社会规范允许实现的本能欲望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1个人就会经历焦虑和痛苦。由于意识不允许焦虑(痛苦)在心灵表面长期存在,所以最终会将不被允许实现的本能欲望压抑进心灵深处——潜意识中(或者说“无意识中”)。由于本能欲望的能量十分强大,最终他会在不断冲撞中找到1种“转换方式”来实现自己。如果被转换出来的心理防卫行为没有对1个人造成痛苦和焦虑,那么就是健康的。如果被转换出来的心理防卫行为由于其过度表现和错误转换,从而对1个人造成了更大的痛苦,那么这种心理防卫行为就是病理的。
那么如何完全避免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又如何治愈已经发生的心理疾病——也就是说,精神分析是通过什么方法治愈心理疾病的?
第五节:精神分析是通过什么方法治愈心理疾病的?
因为所有的心理疾病全部源自被压抑本能欲望的转换过度和错误转换在潜意识中形成的错误暗示“搞的鬼”,因此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有二:一、删除潜意识中已经形成的错误的暗示,治愈心理疾病。二、重塑“转换模式”,即重塑人格。。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如何删除导致心理疾病的潜意识,进而解除业已形成的疾病性心理行为?
下面先看1个经典案例。
在弗洛伊德书中描述过1个叫做安娜的患者。安娜对水产生了恐惧而一度无法饮水,只能通过食用多汁的水果来解渴。对这一点她感到很痛苦,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然而在一次与治疗师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的合作者)的谈话中,她突然愤怒地谈到,有一次她到家庭英语老师的房间中看到了1个非常令人恶心的场面:英语老师的小狗——可怕的畜生,正在喝1个杯子中的水。当时她感到异常愤怒,然而出于礼貌她一言未发。自此以后安娜就无法再饮水了。让人感到惊奇和让人无法相信的是,在这次“无所顾忌地表达了压抑已久的愤怒”之后,安娜竟然喝了很多水,所有的症状都被彻底治愈了。而且从未再犯。
为什么安娜会被治愈?按照精神分析的解释是:由环境(狗饮水杯中的水)刺激出来的本能欲望(愤怒)出于礼貌(社会规范),让安娜把这种愤怒和恶心给“生吞了”,即给压抑了。然后这种本能欲望的愤怒就转换为了神经症(癔病)——即让安娜无法饮水和恐惧水。假设当时安娜痛责一顿她的家庭教师和痛打一顿小狗的话,安娜就不会患上无法饮水的癔病。那么为什么安娜后来的“宣泄”会彻底治愈这种神经症呢?
(注:癔病=神经症=心身疾病=心理疾病。暗示分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有时也被直接称为“暗示”;如同一袋米是由米粒堆积以来的一样,如果把潜意识统称为一袋米的话,米粒就是“自我暗示”。有时也把“一粒”自我暗示称为“一粒”潜意识)
若要理解这点——即为什么宣泄可以治愈心理疾病,必须先要理解“催眠后暗示”现象。
什么是催眠后暗示?
催眠后暗示是催眠师给予1个让被试(被测试者)在催眠后觉醒状态下发生反应的暗示。清楚地说,催眠师对被试施加1个暗示,然后使其遗忘施加暗示的过程。最后被试在觉醒后,即在清醒状态下,就会对这个暗示内容自动地作出反应的现象。例如:
例一:催眠师对被试说:“一会我会把你叫醒,醒来后当听到拍手声音时,你就会不可抑制地大声开始唱歌,当然你会忘记我说的这句话,但是你会认真执行这句话”。这样,催眠师就在被试潜意识中植入了1个“听到拍手声就开始大声唱歌”的暗示。结果,当被试被叫醒后,即在清醒状态下,催眠师一拍手,被试就开始不自主地唱起歌来。
例二:催眠师对被试说:“一会我会把你叫醒,醒来后当听到有人说“苹果”这个词时,你就会去捏一下鼻子,当然你会忘记我说的这句话,但是你会认真执行这句话”。这样,催眠师就在被试的脑潜意识中植入了1个“听到苹果就去捏鼻子”的暗示。结果当被试被叫醒后,即在清醒状态下,当催眠师在一句话中提到“苹果”二字时,被试就无意识地去捏了一下自己的鼻子。
那么这种催眠后暗示现象与心理疾病有什么关系?
首先、因为心理疾病都是由错误的潜意识“制造”出来的,所以要想治愈1个人的心理疾病首先就要删除1个人脑中错误的潜意识——即错误的自我暗示。因此删除1个人脑中错误潜意识的方法就是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
其次、在“催眠后暗示”现象中,被试无意识地去执行了某一心理行为(如听到拍手而去唱歌),但是在意识上,他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去这样做——即他不知道自己脑中竟然存在着这么1个暗示、以及不知道自己脑中为什么会存在这一暗示。
同样道理,在心理疾病中,1个人很痛苦地经历着某些错误的心理行为,但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去经历这些痛苦,也不知道自己脑潜意识中的错误暗示是什么,以及这些错误暗示是如“被创造”出来的。
从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催眠后暗示与心理疾病除了在潜意识中“被创造”出来的方式上不同外(1个是催眠师施加的,另1个是个人生活的特定经历和特定心理防卫行为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本质的“心理行为机制”——即都是由脑中潜意识激发出的行为机制是没有任何本质区别的。
因此清楚地说,如何不让被试在觉醒状态下去执行“听到拍手声就开始大声唱歌”的方法就是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那么如何删除这一暗示呢?——就是说,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是什么?
催眠治疗
催眠方法很神奇,在催眠状态下,1个人会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暗示内容。催眠师就可以以在被试潜意识中植入1个暗示,也可以删除1个暗示。例如催眠师对在催眠状态下的被试说:“你是一只狗。”这时被试不但会“汪汪地叫”,而且还会像狗一样四肢着地走路。如果在清醒状态下,催眠师得到的“礼物”只能是“一记耳光”。那么如何用催眠术心理疾病呢?
下面,通过“例一”来比喻说明。
第一、假设由第一位催眠师对“被试”施加了1个“听到拍手声就去唱歌”的暗示(这等同于任何1种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造成了被试患上了1种心理疾病:一听到拍手声就会不自主的去唱歌。这时被试很痛苦,就去找了另一位催眠师。
(注:为什么被试没有去找第一位催眠师呢?因为在实际的心理疾病中,“第一位催眠师”角色由个人遇到的“环境刺激”所取代,因此此处以出现“第二位催眠师去治疗由第一位催眠师施加暗示”的比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更清楚说明“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
第二、第二位催眠师通过观察被试的心理行为反应,进而推断在被试脑中存在着1个心理暗示——“听到拍手声就去唱歌”的暗示,所以当第二位催眠师决定采用催眠术对被试进行治疗时,就会再次将被试催眠,然后暗示说:“下一次听到拍手声就不要再去唱歌了”。结果被试会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再犯“听到拍手声就去唱歌”的心理疾病。这种方法就是催眠治疗方法。
例如:假设用催眠术治疗丽莎的手臂麻痹的话,即可将之催眠,然后暗示说:“下一次做家务事时,你的手就会变得十分的灵活和灵敏。而且不再有麻痹的感觉”。如此,对于任何的心理疾病(抑郁、焦虑、癔病等)都可以采取这1个方法去治疗患者。而且都会有效。
催眠方法简单直接易行,问题是弗洛伊德为什么没有继续像他的老师那样去采用这一方法治疗患者的癔病(心理疾病)呢?原因是:
第一、弗洛伊德发现有些人根本无法被催眠;即便能够被催眠者,由于催眠的深度不够,因此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催眠治疗的效果多是暂时的——治标不治本(为什么是暂时的,后面将说明)。
觉醒治疗
下面还是以“例一”加以说明。在例一中,如果催眠师问清醒状态下的被试:“刚才听到拍手时,为什么会去唱歌?”被试会辩解说:“是自己听到了好听的乐曲,所以就去唱了歌”。在例二中如果问被试:“刚才听到‘苹果’时,为什么会去捏鼻子?”,对方会辩解说“是自己闻到了异味,所以就捏了鼻子”。
清楚地说,意识拥有非常强大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让意识绝对不会接受1个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即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事情(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你是否会相信1个你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事情?),因此意识为了保护自己,会给自己自动找1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当然意识的这种高度的批判性同时也给自己设置了1个障碍,即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
现在假设由第二位催眠师来治疗被试的这种“听到拍手声就去唱歌”的“心理疾病”。第二位催眠师会帮助被试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让被试回忆与“拍手和唱歌”有关的任何事情。然后在通过多次的“见面咨询”后,第二位催眠师会根据被试多次的由“自由联想”回忆起来的内容片段,通过如同“拼接图片”的方式,帮助被试最终把“病因”找出来——找出错误的潜意识(自我暗示)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既是让被试回忆起“第一位催眠师给被试施加‘听到拍手声就去唱歌’的整个暗示过程”。
进1步,第二位催眠师再帮助被试将自己的“病态心理行为(听到拍手声就去唱歌)”与“第一位催眠师施加暗示的过程”在意识上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让被试在意识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心身疾病——听到拍手声就去唱歌,是由“第一位催眠师给自己施加暗示”搞的鬼(这就像阴谋被大白于天下一样),那么这时候,被试的潜意识中“听到拍手声就去唱歌”的暗示才会随着被试自己的完全意识到而被彻底删除掉,被试的心理疾病也就被彻底治愈了(现在你即可去想象一下,假设你是被试的话,当你清楚地回忆起第一位催眠师给自己施加暗示的过程,你是否会继续“受骗”?答案是:肯定不会)。
从这里可以清楚看到:在第二位催眠师运用催眠治疗时,由于他不知道“第一位催眠师施加暗示”的整个过程,因此他只能改变被试的“表面行为(听到拍手不再去唱歌)”,由于没有从根本上删除错误的暗示,因此催眠治疗的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而觉醒治疗的关键是,催眠师会帮助患者回忆起整个的“导致疾病的病由(病所由来)”,由此即可彻底删除潜意识中导致疾病的“自我暗示”了。
那么,既然是能够回忆起致病的病因就是治愈的过程,那么岂不是任何人只要通过回忆起自己的“心灵创伤”即可治愈任何疾病了吗?那么催眠师——这时应该叫“精神分析师”的作用是什么?
还是以“例一”来说明。
被试对于“听到拍手声就去唱歌”的心理行为是潜意识的,也就是被试是在无意识中操作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被试也会回忆起由“第一位催眠师给自己施加暗示”的过程,可是如果被试没有在意识上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有1种“听到拍手声就去唱歌”的“心理疾病”,以及没有把这种心理疾病与第一位催眠师给自己施加暗示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被试的“心理疾病”依旧会继续存在。
清楚地说,如果没有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被试在意识上,就不会十分清楚地意识到“是催眠师施加的那个暗示而导致自己出现了‘听到拍手声就去唱歌’的病态心理行为”,没有被十分清楚地意识到“病态的暗示”,那么这个病态暗示也就不会被“彻底删除”。
进1步说,精神分析师的作用是帮助患者将“以前的精神创伤”与“自己的心理疾病”之间的必然联系,有效地提升到患者的意识中——即让患者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病由”,进而才能彻底删除之。
例如:丽莎也许会经常回忆起她对爸爸的怨恨和自己无法实现爱情的痛苦。但无论如何,丽莎也不会将自己手臂的麻痹与她的怨恨和痛苦联系在一起。这时分析师的作用是帮助丽莎将两者“意识化”——也就是帮助患者发现心中的“魔鬼”。
再例如:安娜也会时常想起“小狗饮水杯中的水”的恶心情景和当时她的愤怒,但是安娜却没有治愈自己的“恐水症”。而只有当布罗伊尔帮助安娜将她所经历到恶心和愤怒与与她的恐水症在安娜的“意识上”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之际,安娜才彻底删除了潜意识中“我无法饮水”的自我暗示。
因此,安娜之所以会通过“宣泄方法”治愈“恐水症”,根本原因是布罗伊尔帮助安娜通过“意识到”两者之间(看到小狗饮水杯中的水引发的恶心愤怒与自己的恐水症之间的联系)存在着必然联系的方式,才让安娜最终在潜意识中删除掉了导致恐水症的自我暗示。否则的话,或者说更直观地讲,如果不是布罗伊尔起着1个关键指导作用的话,而假设安娜面对一棵树或一堆石头发泄自己的恶心和愤怒的话,安娜的“恐水症”是不会被治愈的。
因此,精神分析治疗的关键——也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方法是:精神分析师帮助患者将导致疾病的潜意识,以及为什么会导致自己出现“病态潜意识”的病因找出来,即完全“意识化”,然后彻底删除错误的潜意识(不用刻意删除,因为完全意识化的当下,即被彻底删除)。
另外,通过精神分析治疗的难点在于,1个人在意识上,是很难相信自己的某一特定心理行为是由自己脑中的某1个“自己根本不知道的想法(潜意识)”所引起的。尤其在心理疾病中,某些致病原因是违背常理和人们日常思维逻辑的,而这更不可思议和接受(例如:俄狄普斯情结)。
例如:假设被试自己没有回忆起来,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自己脑中竟然会存在着1个“听到拍手声就去唱歌”的暗示,以及这个暗示是某位催眠师给自己施加的。再例如:如果不是通过弗洛伊德的分析,丽莎根本不会相信自己的手臂麻痹竟然是自己脑中1个违背常理的潜意识“搞的鬼”,当然更不会去接受自己脑中竟然还有这样的想法。因此在精神分析过程中,患者在意识上和潜意识中都会自动采取许多的阻抗。例如:精神分析师在洞察患者潜意识秘密的过程中,患者会产生憎恨、攻击、指责分析师是骗子等情况。
比如说,精神分析师首先就要是1个拥有超强心理素质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会不断“拆除”这些阻抗,进而让患者1步步意识到“自己内心中的魔鬼”。正因于此,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许多患者会因为阻抗过于大而中途“跑掉”——即放弃治疗。
由此可见,精神分析师的工作是十分繁重的,他要“见招拆招”,要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分析技术和分析技巧(包括催眠、自由联想、对梦境的解释和多种暗示技巧),需要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帮助患者在意识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彻底治愈心理疾病,获得完美人生?答案是,需要重塑转换模式,即重塑人格。那么什么是转换模式?如何重塑?
二、如何重塑人格?
简单说,重塑人格既是重塑“转换模式”。什么是转换模式?下面先看2个例子。
在十几年前,我家1个邻居的三岁孩子,每当他想要1个玩具(或小食品)而没有得到父母的应允时,他做的第一动作就是“倒地打滚”,紧接着就是大声嚎哭(后来又发展到“以头撞墙”的程度),这时父母做的第1个动作就是赶快将其抱起,马上满足其欲望。结果在“谋略”一次次获得成功后,在他的潜意识中就建立起来了1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通过“自残”的方式实现欲望的“转换模式”。这就导致后来他与父母吵架时,由于在道德上他不能伤害父母,所以就自己照着自己的肚子刺了一刀。
同样在十几年前,我的侄子也三岁,有一次我与姐姐和小侄子一同走路,结果小侄子被石头绊倒了,磕破了膝盖,而且流了血。我要去扶他,结果我姐说“不要去管他”,我姐只是回头看了小侄子一眼,然后示意我和她继续走路。你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小侄子“欲哭无泪”,从地上爬起来后,摸了一下膝盖,然后就继续跟在我们身后走路了。其后我还发现,每当小侄子想要1个玩具什么的,总是先去亲她的母亲,讨好一翻,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欲望”。前几天都还在qq上与小侄子见了面,他看起来很“成熟”。
同样是面对“欲而不达”的愤怒,为什么邻居家的孩子和我的小侄子反应出的心理行为是不同的?
简单说,当邻家的孩子面对“欲而不达”的愤怒时,在他的头脑中会有1个声音“暗暗地”告诉他:“你可以去倒地打滚和大声哭泣,这样父母就会同意你的欲望了。”当小侄子面对“欲而不达”的愤怒时,脑中会有1个声音“暗暗地”告诉你他:“倒地打滚是不行的,你只有让父母高兴,他们才有可能同意你的欲望”。
从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邻家孩子和小侄子的脑中都存在着1个在“暗暗地”指示他在遇到什么情况应该如何去做的“声音”。这个声音来自脑中的1个指示系统,因为这个声音是“暗暗地”指示的,所以称为“暗示”。而这个指示系统就被称为“暗示系统”。由于人们平时在意识上意识不到暗示的存在,因此所有的暗示都是“潜意识”的。暗示系统就是潜意识系统。进1步说,是这个潜意识系统指导着他们表现出不同心理行为的。
那么在我们的脑中也存在这样的系统吗?
现在请你回忆一下,当遇到一件事情时,你的脑中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声音在告诉你如何去做?
例如:当过马路时,会有1个声音不断提醒你“快点过马路,绿灯马上就要转换为红灯了”;当钱包被偷了,会有1个声音立即告诉你“赶快去报警”;当中午到来时,会有1个声音告诉你:“好久没有吃米饭了,今天去吃吧”。当你与同事吵架时,会有1个声音告诉你“这个同事曾经对你很好,你要去宽容他”。如此,每当我们要去做一件事情时,脑中总是会有1个声音在告诉我们:“你应该这样去做,应该那样去做,这个不行,那么不能动,我多么羞耻,我不敢去做,你不勇敢,你是1个伟人,你像1个缩头乌龟,你真是1个无能的人”等。(假设有人这么对你“明示”——你是1个无能的人,你不绝不会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会按照对方所示去做,你会很愤怒的产生抵抗,由于是自己对自己说的,所以自己会毫无抵抗、没有任何批判的接受这一点,这时你就会感到自卑。从这一点你就会更加明晰什么是“暗示”了)
清楚地说,人人脑中都存在着1个暗示系统(潜意识系统),这个系统会在我们遇到特定环境时,告诉我们如何去做,这个系统也会让我们“莫名其妙”去喜欢一件东西。例如:有人很喜欢根雕,有人对之却不屑一顾。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却喜欢跳舞,有人喜欢台球,有人喜欢的是篮球。如此等等,我们一切的心理行为都是由我们脑中的“暗示系统”——潜意识系统决定着的。
从邻居家孩子和小侄子的心理行为上可以清楚看到,面对同一事件(如欲望和愤怒),他们的反应是不同的。而为什么他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因为他们脑中的暗示系统是不同的。因为暗示系统是由许多单个的暗示集合而成的功能单位,这个功能单位会将外界刺激(或由个人本能欲望发出的刺激)转换为1个人特定的心理行为。所以暗示系统用另一句话来说就是1个“能量转换系统”。因此对于邻居孩子和小侄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心理行为反应的原因是:他们对发泄愤怒和实现欲望的“转换模式”是不同的。进1步说,人与人之所以不同是人格的不同,因此也是“他们的人格不同”。
从以上可以清楚看到:暗示系统=潜意识系统=转换系统=人格系统。那么什么是人格呢?
简单说,人格就是人的“格子”。“人”的什么格子呢?答案就是1个人面对怎样的环境时会作出怎样反应的“格子”。这些格子中都装了些什么呢?每1个格子中都装了由许多个自我暗示组合成的“自我暗示系统”。这样的暗示系统会对特定的环境作出特定的一系列的组合反应。例如:有人喜欢吃苹果,有人却对葡萄感兴趣;有人喜欢话剧,有人却对之厌烦;有人面对别人的侮辱会大发雷霆,而有人却付之一笑。
因此,如同电脑的集成电路一样,人格就是自我暗示系统的集成——既是潜意识系统的集成,或者说是转换模式系统的集成。
由于转换模式——心理防卫行为的不同最终决定了人格的不同。
当1个人把自己愤怒和欲望转换为社会规范允许的行为时,他的人格就是“高尚”的。比如,彬彬有礼、义正言辞、铲奸除恶的心理行为。当1个人把自己的愤怒和欲望转换为“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也不利己”的心理行为时,他的人格就是“卑劣”的。
更清楚地说,高尚与卑劣不在于“本能欲望”而在于“转换模式”。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下面以“损人也不利己”的心理为例加以说明。
当人们看到1个人不小心被椅子绊倒时——即出了洋相时,人们都在心中会“莫名其妙”地引发出快乐的感受,大多数人会大声笑出来。这种“幸灾乐祸”就是本能欲望的合理发泄。当然更进1步,人们会故意制造出此类事件的发生。例如,剧院里小丑的滑稽表演,任何在影视剧中出现的剧中角色被人“愚蠢”的场面都会引发观众的笑声,这都是本能欲望的合理发泄。
就是说,你是个“生物”而不是个石头,生物性的本能反应会在你的内心中时常涌现现出某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无耻下流的、肮脏不堪的、龌龊的、甚至让你在道义上宁愿死去也不愿意去实现的想法——例如强暴他人、憎恨最亲近的人、报复他人、让你感到无地自容的性欲望……..。那么这些念头在脑中的闪现是正常的,因为“你就是他”。因此,当下一次脑中闪现某些让你感到十分羞耻的想法时,不要过分的去指责自己,因为不但是你,任何1个看似高尚的人——比如大学教授、牧师、和尚、市长或总统,在他们内心中都有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脑中的想法比你更为“恶劣”和“无耻”。从另1个角度来说,如果大家都退回没有社会规范的原始社会,大家都跳回到树上,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讲,大家都一模一样——奥巴马无非是非洲一猩猩,而你和我就1个中国猴。
当你勇敢地面对自己,承认自己是1个“生物”时,你就不会出现过度的“自责”而引发出自卑和过度抑郁,你也就不会每天生活在重度懊悔之中,由此你的心理疾病也就治愈了一半了——这就是精神分析追求的目标——现实、勇敢地面对和接受自己。然后选择健康合理的道德方式实现自己。
回过头来,现在我们再问,如何治愈心理疾病?
因为心理疾病是在对“本能欲望”的“转换模式”中产生的(当然是过度的表现和错误的转换),那么,为了治愈心理疾病能不能彻底“删除”本能欲望而成为1个“完人”呢?
为了清楚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高谈阔论,直观一点讲,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有这么1个人,他对喝水和吃饭已经没有任何欲望了。例如你让他吃树皮或者喝马尿都无所谓;他感到活不活都行,死了也都无所谓;他像太监一样,没有性欲,男人和女人在他眼里无非都是1个“东西”而已;因为他没有任何欲望,所以他根本就没有了任何的快乐,更没有了任何的愤怒、遗憾、恶心、焦虑、抑郁和狂喜之类的事情;他每天表情木然,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更不会去做什么好事。假设1个人没有任何本能欲望的话,1个人就变得[]如此情况!
你觉得这样的人与石头或者木头有什么区别?像不像行尸走肉?你想做这样的“完人”——即完蛋的人吗?
清楚地说,人是生物。只要是生物就有生物反应。由于人类的进化作用导致人脑的神经系统是生物界,也是全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因此也就产生出了最复杂本能反应系统,进而“泛滥”出本能欲望。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这些本能反应——也是本能欲望的集合。
在精神分析概念中,弗洛伊德将人类的这种本能欲望系统用“原我”来表示。原我的意思是“本来的我”、“本质的我”、“生物性的我”——也即是“兽性的我”。所以本能欲望是不能被删除的,因为你就是“他”。如果把他删除了,你也就完蛋了。
既然本能欲望不可被删除,那么我们看看能不能删除“转换模式”?
还是直观地讲,假设没有转换模式,那么人们的野性都比奔跑的狼或者树上的猴子更残暴。1个人将变得毫无理性可言。例如,现在你既可以回忆一下你脑中曾经出现过的念头(如杀人、绑架、性侵犯等等),如果没有转换模式,这些本能欲念都将会真实的实现。那么这将多么的可怕!世界将会疯狂,文明世界将不复存在,人类也将最终灭亡。因此转换模式也不能被删除。
既然本能欲望不可被删除,转换模式也不能被删除,那么如何避免由本能欲望对人类造成的心理疾病呢?答案是:第一是直接发泄;第二是合理的转换。
第一、1个人绝大部分的欲望会直接被发泄掉,因为这些本能欲望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例如:饮食、正常的性行为、没有违背法律道德的愤怒、攻击(拳击、练武术)等。
第二、通过合理疏导进行间接发泄掉。就是说,正常的、或者说对1个人伤害很小的疏导方式,对维持1个人正常生活是必须的。因此,那些不被允许的本能欲望会“转换”为跳舞唱歌、拳击游戏、写作、艺术创造(如升华)等方式被发泄掉。
如果某些本能欲望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或者过度表现),就会导致“疾病”。例如:抑郁、焦虑、躁狂症和癔病等。因此疏导就变得至关重要。疏导的方式就是本能欲望转换的方式。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治愈1个人的心理疾病,就要删除以前错误的疏导方式,进而重新塑造出健康无害的疏导方式——这等同于说:重新塑造转换模式——重新塑造暗示系统——重新塑造潜意识系统——重新塑造心理防卫行为——重新塑造1个人的人格(此处被重塑的人格是指那些对人造成伤害的人格部分)。
那么如何去重新塑造“人格”?
从以上可以清楚看到:
第一、人格=自我暗示系统=潜意识系统=转换模式=疏导方式。
第二、任何心理疾病都是由“错误暗示”导致的,所有错误暗示又都是由“一组错误暗示”(例如通过自残实现欲望)制造出来的。这一组暗示构成了1个暗示系统。
就像是1个机器出了毛病,结果就产生出了不良产品,而要想获得优质产品就要把机器修理好一样,“不良产品”就像是“错误暗示”,而“机器”就像是“自我暗示系统”。因此治愈心理疾病的关键是修正能够制造出病态暗示的“暗示系统”。
那么如何才能修正暗示系统呢——就是说,1个暗示系统如何才能被“重塑”的?下面举1个例子说明。
例如,当邻家孩子面对叔父的拒绝时,他会像对他父母那样“故技重施”——倒地打滚,然而他会惊奇地发现“这一招对他叔父不灵验”。因此,当他再次遇到叔父的拒绝时,脑中就会有1个声音“悄悄地”告诉他:“在叔父面前,倒地打滚是不行的”。因此,他的自我暗示系统,在他意识到,在叔父面前犯了1个错误之际,当下就被修正了——也就是,他面对他叔父的“人格”被修正了。
清楚地说,重新塑造人格——即修正暗示系统,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玄妙和复杂,实际上很简单:凡是当你意识到自己犯了1个错误之际,那么你的自我暗示系统都得到了“修正”。因此修正自我暗示系统的方法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用另一句话来说,凡是你意识到自己犯了某个错误之际,那么你都在做着重新塑造自我暗示系统——即重塑人格的工作,只不过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重塑自己而已。
例如:当你对某个事物的认识会发生改变之际,这时也就是你的自我暗示系统中的某个暗示已经被改变了——也就是,你对某个环境刺激的反应发生改变了。
既然重塑自我暗示系统如此的简单易行,为什么“心理疾病”还是比较难的被治愈呢?
答案是:如同吃到鱼很简单——只要把鱼往嘴里放即可了,而到河里把鱼抓到锅里是最难的事情一样,修正暗示系统是简单的事情——只要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行了,而让1个人“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可以说是意识到自己“错误在哪里”是最难的。难在哪里呢?难在以下两点:
第一点是“自己看不到自己”。
如果邻居家的孩子没有遇到叔父的拒绝,那么他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错误”。因此,没有1个“外力”来改变的话,任何1个人都是很难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最简单说,就算是精神分析师自己也无法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例如:精神分析师也是人,同样会遇到心理问题。当他遇到心理疾病时,他很少会去分析自己,因为就像是“自己的刀削不到自己的把”一样,精神分析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无法看到自己“错误”的(即便看到也很有限),所以精神分析师会去找另1个精神分析师来分析自己。即,当心理学家遇到心理问题时,他会去找另1个心理学家来治疗自己。
另外,对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一点不要有误解。这里的“本性”不是指本能反应或本能欲望。因为就像是人人生下来都有左右手和耳朵一样,人人生下来时,本能反应都是一模一样的。这里的“本性”指的是1个人从小到大形成的自我暗示系统。“难移”的关键是“自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请记住,“难移”,不是不能移,只是“难”而已。因此,只要1个愿意去被改变,那么人人皆可以被重塑,人人都可以被治愈心理疾病——人人都可以找回原来的自己,因为从一开始,任何人就都没有什么所谓的心理疾病。
第二个难点在于获得正确的修正。
凡是在你意识到自己犯了某个错误之际,那么你的暗示系统都获得了修正。“修正”,更确切地说是获得了修改,至于说到,是向好的方向进行了修改,还是向更坏的方向进行了修改,这就要看你接收到的“知识”是否正确了。例如,当1个人认识到自己错了时,这时的错误并不一定是“真错”,他也有可能把“本来正确的心理行为”给修改成“错误”的了。
例如:有人越学反而越焦虑、越学反而越抑郁,或者越学反而越痛苦,那么实际他所做的改变“不一定是对的”。譬如说,1个人本来很有自信,结果因为接收了某些“知识”而时常过于“谦虚”——不断暗示自己不如别人,由于不断“自惭形移”,就磨灭了原有的“自信心”。因此接收正确的知识和接触到人格正常的心理分析师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人们不知道何为“正”、何为“错”,就总是会处在“自我折磨”的漩涡中。
从以上可以清楚看到,精神分析师的用处是,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错误”。而这比较难,因为,精神分析师需要通过长期的对患者的个人经历进行分析,洞察出患者“深埋着”的“自我暗示系统”。然后精神分析师再帮助患者将“错误的自我暗示”——即错误的潜意识提升到意识层面,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由此也就帮助了患者重新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暗示系统——即健康的转换模式和健康的人格。
清楚地说,当愤怒时你会去做什么?当某个欲望没有实现时你会去做什么?无论你会去做什么,你所表现出的心理行为实际都是1种“转换”。而当你意识到,你对某个环境的反应是不符合自己的生存需要时(对叔父打滚是不行的),那么你就已经重塑了潜意识中的自我暗示系统了。当1个人在意识上,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那个方面做出的反应是错误的,以及自己更应该如何去做出反应之际,那么重塑也就成功了。
最终,若想从根本上治愈心理疾病,就是需要改造和修正“自我暗示系统”——也就是重塑人格。这种修正就可以以将已经发生的心理疾病重新获得正确的疏导,也可以避免未来再次发生类似的疾病(例如焦虑、抑郁以及强迫症等)。
从以上论述我们已经清楚看到,治愈心理疾病的关键是要找出导致心理疾病的错误潜意识(错误自我暗示),以及错误的潜意识系统(错误自我暗示系统),那么如何才能把错误潜意识从脑海中挖掘出来?也就说,分析精神(潜意识)的工具是什么?又如何去分析?
第六节:分析精神的工具是什么?
从以上文中我们已经清楚看到,只要“挖掘”出1个人脑中导致心理疾病的潜意识即可治愈心理疾病了,那么下1步的关键是,挖掘潜意识的工具是什么——即分析精神的工具是什么?
自弗洛伊德创建出精神分析这一方法一百多年以来,对于如何分析“精神”——即获取潜意识的方法一直没有变过——这也说明了这些方法的稳定性和实效性,那么这些方法是什么?又应该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呢?为了更清楚理解这些方法,我们先看弗洛伊德是如何“发明”出这些方法的。
一开始,弗洛伊德运用他在巴黎学到的催眠方法治疗患者的癔症,然而通过多年的治疗后他发现,第一、有些人无法被催眠或者由于催眠深度不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第二、通过催眠治疗获得的疗效多数都是暂时的。不能取得长期效果。
当弗洛伊德在长期应用催眠疗法治疗癔症患者的经验中,深刻理解到治疗心理疾病的“关键点”后,他就开始寻找更切实有效的获取潜意识的技术了。这个关键点是什么?答案是:只要找出导致心理疾病的潜意识,然后让患者意识到这个潜意识,心理疾病就获得了治愈。
根据治疗关键点的要求——找出导致患者心理疾病的潜意识,当然可以通过催眠患者来获取对方的潜意识,然而问题是,在催眠状态下,患者潜意识的大门虽然敞开着,但是让催眠师去找出导致疾病的潜意识却犹如大海捞针。因此,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弗洛伊德惊讶地发现“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无上之路,由此弗洛伊德创建了通过解析1个人的梦境来获取导致心理疾病潜意识的方法。而且在1900年,出版了其惊世骇俗的代表作《梦的解析》。(因为书中思想太过新颖和疯狂,本书出版之初仅印了600本;其后在10年内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也一直非常滞销,六年中,只卖了351本。而在此后,直至今天,这本书一直在世界各地保持着旺盛的销售)。
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弗洛伊德会认为“解析梦境”是获取潜意识的无上之路呢?
简单说,在脑海中,社会规范被执行的越严格,那些不被社会规范允许的本能欲望的活跃程度和空间就会越小。就像是如果只有法律而无警察去执行法律就等于没有法律一样,本能欲望的活跃强度,从1个角度来讲,不是取决于社会规范,而是取决于执行社会规范者——意识。因此1个人意识越清醒,本能欲望就越没有活动的空间。反过来说,如同警察越弱,犯罪分子就越猖狂一样,1个人的意识越迷糊,潜意识中被压抑本能欲望的活跃强度就会越强。
例如:当1个人醉酒后,其意识处于半迷糊状态,这时潜意识就占据了脑海的大半个天下,这时1个人的心理行为反应多半是由潜意识掌控的——就是接近“兽性”的反应行为。这种“兽性行为”就是精神病人的行为(本质上,人人都是“精神病人”,因此当你脑中涌出某1个“精神病人”的想法时,不要感到羞耻,因为人人都一样)。比如,一般人们将“精神病人”称为“疯子”,所以醉酒者的行为又被称为“耍酒疯”——即因酒导致“兽性大发作”的意思。
因为人脑内潜意识的活跃强度会随着意识的迷糊强度而呈反比例增强,所以当1个人意识最迷糊时,潜意识活跃强度也就是最强的。那么1个人在什么状态下其意识是最迷糊的?答案是:1个人的意识不能完全迷糊,因为完全迷糊的意识状态就是死亡状态,这时潜意识也跟着都死了,所以1个人意识最迷糊的状态——可以认为是失去了90%的“意识清醒度”的状态是“睡眠”。1个人在睡眠时,其潜意识就开始在脑海中疯狂了。这种疯狂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睡眠中,由于并没有完全失去意识,潜意识还是需要“化妆一下自己”出来活动的。也就是说,当1个人躺下睡觉时,1个人脑海中潜意识的“化妆晚会”也就开始了。从另一方面来说,“梦”是本能欲望的发泄,在梦中出现的情景就是“化了妆的本能欲望”的表现,因此,“梦”是被压抑欲望的变相满足。
再从另1个角度来讲,“梦中的”内容有多么古怪和荒诞,那么现实中1个人的“特定心理防卫行为”就有可能会有多么古怪和荒诞。由这一角度而说,当1个人患上心理疾病时,实际他在作着“白日梦”。
第二、谁的能量强度越大,那么谁就越会有机会站到晚会舞台中央表现自己。所以1个人梦中所现内容都是当晚其潜意识综合能量强度最大者。所谓“皇帝轮流坐,明年到你家”,当1个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的潜意识在舞台上“狂歌劲舞”后,就暂时成为了“泄了气的皮球”,那么下1个“狂暴的本能欲望”就会跳上舞台继续“疯狂”。如此,1个又1个的潜意识会陆续登台表演。凡是登上舞台的潜意识都会成为我们晚间睡眠中的梦境内容。所以1个人一晚上会做上十几个梦。为什么我们只能记住几个甚至1个梦呢?答案是,只有那些能量非常强大的、又伪装的很好的梦境内容才会被回忆出来,其他能量不大的梦境又被重新压抑了。
第三、1个人在睡眠中,大脑会主动关闭由“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运动皮层系统的神经联系。因此,尽管脑内“波澜壮阔”,但1个人还是会安稳地躺在床上。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梦是“心理防卫行为”的“脑内独自运行”,心理疾病(心身疾病)则是由于某个被强烈压抑的本能欲望的能量强度非常的强大,以至于已经表现在行为上的“脑内外”同时运行的状态。
最终就是说,睡眠状态是社会规范被执行的最虚弱的状态——这个状态即是本能欲望最容易突破社会规范表现自己的最佳状态,所以“梦”是潜意识表现自己的最佳“媒介”,因此,获取1个人潜意识内容最好窗口就是分析1个人的梦境。
那么再回过头来讲,催眠状态也是意识很模糊的状态,为什么不能通过催眠来抓取1个人的潜意识内容呢?答案是: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的暗示的能量是最强的,因此始终站在舞台上的“舞者”是催眠师,而舞台下“一片黑暗”,催眠师就“无从下”找出错误的潜意识。
第二个侦查1个人潜意识中秘密的方法是自由联想。
在一次与患者的交谈中,弗洛伊德中突然意识到,可以通过与患者在“随意”聊天中,侦查出患者潜意识中的秘密。自此以后自由联想方法就被逐步创建出来了。自由联想之所以会有效,其原理用今天语言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思想的关联性。
请阅读一下这几个词:手表;萝卜;妈妈;铅笔;针刺;性欲;牵手;当你阅读这些词的时,你察觉到你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吗?你是否会更容易想起与某一词语相关的内容。例如:当读到“萝卜”时,你是否会更容易想起萝卜的味道或者“白菜”?当读到“铅笔”时,你是否会更容易想起橡皮?
就是说,当某个人想到一件事情时,就会触发与这一事件相关的“一窝事件”。这样第一件事件就引发了第二件事件,第二件事件又会引发第三件事件,以至无穷。思想引发思想,念头引发念头——就像是“拽链条”一样,最终就把所有与某一思想(例如心理疾病及其症状)相关的“所有思想”全部“联拽”出来。因此,通过这种联拽,即可将与某一心理疾病相关的内容像拽链条一样都“拽”出来。
第二点、一切涌入意识的思想都是潜意识的。
今天脑科学已经证实了这么一件惊人的科学事实:当1个人在意识中明确地呈现出1个意象时——例如“我要吃苹果”这个念头,至少在一百毫秒之前,在他脑皮层中主管这一意象的脑皮层——“我要吃苹果”的脑皮层区域,已经事先开始活跃了。也就是说,无论你的脑中呈现出什么念头,实际在一百毫秒之前,就已经被事先决定了的。这一点说明了什么了呢?
很简单,我们要去想什么,不是由我们自己的意识控制的,而是在脑皮层中预先为我们就设定好了的。更清楚地说,凡是在意识中出现的任何念头都是潜意识的,而意识上出现的任何事件实际都是由潜意识决定的。
注意了:从以上两点可以清楚看到,在1个人脑中看似偶然和随意出现的念头,实际上都是潜意识的。而且念头与念头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甚至硬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人们印象当中好像是可以由自己的意愿来自由选择的,而实际上,“自由选择”只是1个“假象”——你现在意识上去想什么,以及你正在想着什么,在你意识到它们之前,你的大脑就已经为你准备好了。这一现象也说明了,1个人很难意识到自己错误的“硬件”原因——即“脑神经系统的运行规则”的原因。
当然,这种关联性可以由外界刺激瞬间打断。例如你在做着“白日梦”,而突然1个人与你说话,那么你脑中思想的下1个起点就由这个人所说的内容决定了。比如说,你在计划着明天的一次旅行,而突然有人向你提起一年以前的那次同学聚会,这时你脑中内容就跳跃到以同学聚会为起点的内容开始联想起来了。从这一点可以清楚看到,在自由联想过程中,精神分析师“总揽全局”适合时机的提示,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点、伪装、碎片和拼接。
关于精神分析的技术,在时至今日的一百多年的验证中,实际上的核心技术只有1个——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什么?自由联想就是让患者舒服地躺在沙发上,然后通过患者开始时想着自己的症状为“线索”,进而毫无顾忌地说出蹦到患者脑中的任何想法,无论这想法看起来多么荒谬可笑、无耻,甚至让人无法相信。那么如何通过这种自由联想获得对方潜意识中的秘密呢?
用1个比喻说明一下:
假设有2个人之间隔着一堵无法逾越的墙,其中墙那边的1个人要把绘制在一件大花瓶上的“藏宝图”传示给墙这边的1个人。然而墙上只有1个像碗口一样大的小洞,怎么将藏宝图传示过来呢?墙那边的人通过思考后,他把花瓶打碎了,然后他把花瓶碎片一片一片地传递了过来,而墙这面的个人就凭借技术“复原”整个花瓶,由此就获得了“藏宝图”。
以此为喻而言,患者的潜意识就是打碎花瓶者,洞口就是“社会规范”所允许的限制通道,被压抑的本能欲望试图通过“打碎”的方式通过洞口,而精神分析师就是墙这边拼接花瓶的人。
因此,凡是蹦到1个人脑中的思想都不是本能欲望的直接表达,本能欲望为了能够实现自己,会通过“伪装”和“打碎自己”的方式通过社会规范允许的“洞口”。精神分析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将看似毫无意义的“思想碎片”一片一片地拼接出来——精神分析师更像是一位拼接瓷片的考古学家,进而洞察出潜意识中的真正秘密。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患者仅仅通过“自由联想”的过程就会治愈大半的心理疾病,当然在治疗期间,精神分析师在适合的时机进行提示和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当通过精神分析师与患者的共同努力,让患者完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心理疾病也就获得了彻底的治愈。
第七节: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诀是什么?
所谓“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就像任何人都会患上感冒一样,在世界上任何1个角落,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平民或是总统,都会时常处于愤怒、焦躁、自责、自卑、抑郁、苦闷、恐惧和强迫的精神折磨中。
弗洛伊德从“精神”这一概念出发,研究治疗人类精神疾病的方法。他发现人类的一切情感体验(喜怒哀乐)和行为(善恶美丑)都是由人们在表面意识上不为所知的“潜意识”控制着。由此,弗洛伊德将1个人的“精神”分为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而后又进1步划分为了原我、自我和超我。
人类精神痛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折磨精神的本质是由本能欲望(性和攻击)与社会规范(道德和法律)的冲突所引发的。那么为了避免精神痛苦能不能删除本能欲望和社会规范呢?我们已经看到:第一、不能删除本能欲望。因为你就是它!如果把它删除了,你也就完蛋了;第二、不能没有社会规范。否则,人类社会将成为“禽兽社会”,每个人都将成为精神病人,人类也会跟着灭亡。
既然如此,又该如何解除折磨精神的“魔咒”(指本能欲望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方法是,首先接受和正视以下两点:
第一点、坦诚、勇敢面对1个“兽性的你自己”。
世界上没有“完人”。作为1个正常人——“正常”本身就代表着你必须拥有本能欲望(性和攻击),从人的本性来说,1个人的头脑中都会偶尔出现某些不的良念头(甚至龌龊的念头),这是正常的。如果不出现这些念头反而就不正常了——只有石头才不会出现这些念头。
因此,坦诚、勇敢面对1个“兽性的你自己”,你将不再为自己的懦弱无能、脑中出现的龌龊想法,以及过去的某些令你羞愧难当的行为而过度的自责自己,因此也就避免了由过度自责(超我对原我的惩罚)导致出现的自卑、抑郁和某些强迫症的出现。(注意:过度是导致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不过度则是正常的)
记住:任何1个人,包括任何的所谓“大人物”,都曾感到自己很自卑和很无能,他们的内心与你一样都是兽性的。当你勇敢地面对和接受自己时,你就已经治愈和规避了一半的心理疾病了。你会更真实的对待你自己。
第二点、正视社会规范。
维持社会的存在,以及指导人类正确思想、欲望和价值观的是社会规范:信仰(道德)和制度(法律)。因此,也不要试图超越社会规范。因为当你能够识字之际,社会规范就已经在你的潜意识中内化为了“你自己”。当你试图违反社会规范时,实际你就在惩罚你自己,你将由此不断经历挫折和痛苦。也许有人会认为“自己没有内化的情况”,那么请想象一下,现在你就到繁华的街道上裸体行走一番试试,如果你感到羞愧,那么你就有了“内化”;如果没有任何羞愧,那么你就是精神病人。
当你能够正视社会规范时,你就会更加的清楚明白,作为1个人,你离不开它。它是你获得安全和快乐生活的必然、也是必须的存在。
在接受以上两点事实的基础上,解除折磨精神的魔咒——也是在精神分析概念下,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诀是:
第一、对于符合于社会规范和基本道德的本能欲望,你可以去享受生活——这是生命本身带给你的礼物。
第二、对于违背社会规范的本能欲望,你要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建立合理的疏导方式,即建立健康合理的心理防卫机制。
第三、在阅读过本篇文章后,能够让你在遇到重大精神刺激时,避免任何心理疾病的方法是:当本能欲望与社会规范发生猛烈的冲突时——就是当你经历重大精神刺激焦虑时,你要像1个“旁观者”一样,一方面去努力接受1个“兽性的你自己”,另一方面要正视社会规范的不可侵犯性——你要清楚明白,如果违反社会规范,你将经历更大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这样,在经历精神冲突的整个过程中,就会由于你的不断接受和正视——观照,而不断拆除由本能欲望和社会规范正在为你编织的“心魔”——“错误的潜意识”。你就会在心理疾病没有形成之前,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
运用这种方法就好像是,有2个骗子(本能欲望和社会规范)要来骗你,而在他们行骗之前,你就已经十分清楚地知道他们的行骗伎俩和整个的行骗过程,而你也就不会去上当一样。
当你用意识来观照(就像是监视)本能欲望与社会规范间发生的冲突,那么你就拥有了强大的“自我”(代表理性)。仅仅是这种观照,你即可阻止和消除任何导致心理疾病的潜意识在脑中形成。当然,这种观照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你才能获得这种特殊的“镇定能力”。
在生活中,当不断运用这种观照方法,就会让你在每一次经历精神挫折的“狂风暴雨”中,“不湿衣襟”的全身而退。
第四,通过不断挖掘过去的心灵创伤,不断去接受自己和正视社会规范,那么你就在不断的修复和抚平这创伤。你就能完全解除和彻底治愈你的精神之痛——“焦虑、抑郁、自卑、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只要你充满信心的不断去修复,你就一定会获得心灵的痊愈。注意:不断去重复“意识到”很重要。这就像是,再锋利的斧头也不可能通过砍一次而将树砍倒一样,若想彻底根除心理疾病,需要你不断去努力修复你心灵创伤!
第八节:禅定在治疗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下面,通过3个问题将禅定在治疗心理疾病中的作用切出来。
第一、要想治愈心理疾病,必须要去如何做?
用1个比喻说明一下。有1个人把一段绳子打成了结,然后投入到布袋中。有一天,他要解开这一绳结,又该怎么办呢?请问,他在袋子旁边叩头祈求行不行?答案是不行。无论如何,解开绳结的唯一方法只能是把绳结从布袋中找出来,然后才能解开它。
以此为喻,在脑中形成的错误潜意识就是“心之结”,大脑深处就像是布袋。如何解开心结呢?答案是:要想解开某一心结,必须要从脑海中将这一心结找出来。否则,任何祈求或其他任何方法对于解开心结来说都不具有根本作用。
因此,要想治愈心理疾病必须要找出脑海中导致心理疾病的错误潜意识。
第二、治愈心理疾病的难点在哪里?
注意:治疗心理疾病看似简单,实际是1个复杂的综合过程。轻度的心理疾病可以通过几次的咨询而被治愈,严重的心理疾病则需要长期的跟踪治疗,一般会延续数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为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来治疗呢?原因有两点:
1、只有经过长期的分析治疗(自由联想),才能获得1个人脑中导致心理疾病的错误潜意识。
2、在一部科幻电影中,1个人类对1个机器人女杀手说:“你的力量来自你的逻辑思维”。对于机器人来说,它可以在矫正一次错误后“永不再犯”,治愈心理疾病的过程,实际就是矫正自己错误心理行为的过程,而人类的弱点是,总是会去重复犯同一错误。因此,虽然许多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结”但是却不断经历心灵之痛的原因是:“人心太过软弱,无法通过一次或几次而将错误的心理行为矫正过来”。
进1步说,没有刚毅强劲的内心力量,不同于催眠后暗示现象(如同轻度的心理疾病),当1个人面对严重心理疾病时,就无法通过几次或在短期内将“心结”解开。例如,对于强迫症、恐惧症和焦虑症等,人们明明知道这是错误的心理行为,对于“病由”也已经比较清楚了,但是自己就是没有坚定的内心力量来解除不断重复发生的心理行为。那么精神分析是通过什么方法克服这一点的呢?
精神分析师通过与患者不断重复挖掘患者的精神之痛,就像用橡皮擦除字迹一样,由于精神分析师的鼓励和强大的暗示作用,患者会将脑中错误的潜意识通过不断擦除的动作而最终擦除掉。所以长期治疗,或者说长期进行精神分析的另1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断重复擦除错误的潜意识”。
因此,治愈心理疾病的难点在于,需要长期的精神分析才能获得导致严重心理疾病的错误潜意识,以及由于人心不够坚定,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彻底擦除错误的潜意识。
第三、修习禅定对治愈心理疾病有什么作用?
1、更有效率的反省作用。
1个人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可以更有力量的挖掘出脑中错误的潜意识。也就是说,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会让1个人更容易找出脑海中导致心理疾病的错误潜意识。
2、强劲有力的擦除作用。
禅定对治愈心理疾病有什么样的效用?或者说,为什么在修习禅定过程中不断增强的强劲心力会对治愈心理疾病起着巨大作用?
答案是:修习禅定的过程就是获得强大心灵力量的过程。也是获得强大意识力量的过程。意识力量越大,那么擦除潜意识的速度也就越迅速和越彻底。这就像是,当用100度的沸水去煮需要15分钟,用200度的热油只需几秒钟,而用500度的火焰只需瞬间就会彻底杀灭乙肝病毒一样,在修习禅定过程中,随着心力的不断增强,就越来越会缩短彻底擦除错误潜意识的时间。当真正拥有坚定刚毅的强大心灵力量时,即可在意识到心结的当下,一念清除心理疾病。因此,通过修习禅定获得心力和治疗心理疾病同时进行是事半功倍的。
另外:单单修习禅定是无法解开心结的,这就像是,只有手劲而没有技巧同样是无法解开绳结一样,禅定的作用是在心理治疗的前提下,可以超速解开心结。这就是修习禅定对治愈心理疾病的实际作用。
记住:你的心是自由!怎么来的,也会怎么去!
以上即为精神分析的原里和操作方法。后续文章将继续论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我们将继续发现神奇、秘诀和让人无法相信的心灵奥秘!
篇二 : 治疗脑部疾病的明星——可可?
心理导读:研究结果表明,未经加工的可可粉中所含的化合物可提高大脑认知力。可可迷不能错过噢!——
提高认知的化合物
好消息!好消息!巧克力迷们注意了:未经加工的可可粉中富含某种有益化合物,可提高大脑认知力!去年九月份,意大利拉奎拉大学(University of L'Aquila )的研究者、Mars公司的科学家们及同事发表了共同研究结果: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通过注射某高浓度的天然化合物可被提高,而该种化合物存在于可可中,被称作黄烷醇(flavanols)。该研究在90位患有轻微认知障碍的病人中展开,认知障碍是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前兆。在三个独立测试中,测试涉及言语流畅性、视觉搜索能力、注意力等因素,每日饮用含有中度或高浓度黄烷醇可可饮料患者的认知能力高于那些饮用低浓度黄烷醇的患者。
虽然可可粉的应用机制尚不得知,但研究发现了一种特别的黄烷醇——表儿茶素【epicatechin】应读作“去表儿茶素(minus epicatechin)。“人如其名”,去表儿茶素这一名字就揭示了其结构,将它与其他儿茶素分开,该有机化合物大量存在于可可粉,还有苹果、酒、茶中。如下图,去表儿茶素是如何成为能提高大脑的食物分子呢?其他研究发现,去表儿茶素还可以促进血管生长和血液流通,如此一来就可解释认知力为何提高,因为更完善的血液流动可为大脑带来更多的氧气——提高大脑功能。
去年十月份,动物研究者们在《实验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刊登一篇论文:他们已经证明纯去表儿茶素提高记忆力的过程。论文中提到他们用腹足类(如蜗牛等)做实验,蜗牛可以记住经过训练的任务——比如在去氧水中屏气,如果给蜗牛注射去表儿茶素,蜗牛们可以在水下憋气一天多;而没有黄烷醇,蜗牛们则坚持不到三个小时。在此之前,索尔科研究院(Salk Institute)的神经科学家弗雷盖奇(Fred Gage)及同事就发现,去表儿茶素可提高大脑的空间记忆力,并可促进小鼠的脉管系统。盖奇感叹道:“真的很难想象,仅仅是改变这一点,竟能对行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如果日后的研究能够证明该物质确实能提高认知力,那么黄烷醇补充剂或生可可粉将会成为医生“新宠”。
那,我们现在可以大吃巧克力了吗?
非常遗憾,不可以!每份食物的来源、加工、储存、制备等等,每一个步骤都会影响它的化合物组成。也就是说,你所钟爱的夹心糖、茶饮中究竟还有多少黄烷醇、是哪一种黄烷醇——没人知道。爱吃巧克力者们的悲剧啊,现在大部分的可可加工方法都会去除原料中的黄烷醇。甚至被吹捧为“健康”的黑巧克力也难逃厄运,即使如此之黑,富含可可,可经过加工后黄烷醇也是少得可怜。
研究者们仅仅是刚开始制定巧克力中黄烷醇的测定标准。一个普通巧克力和半盎司巧克力棒中大约含有50毫克的黄烷醇,也就是说每天你得吃10到20个巧克力棒,才能达到拉奎拉大学研究结果中的黄烷醇标准。而与此同时,巧克力中的糖和脂肪让你体重飙升,或许你也不再想变聪明了。Mars公司的营养科学家Kik-乌里韦(Kik-Uribe),也是拉奎拉大学研究的作者称:“现在我们有更多的理由享受茶、苹果、巧克力。但保持食谱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依旧很重要。”
与Kuna-Cocoa 的联系
库那族生活在远离巴拿马城的圣布拉斯岛(San Blas Islands),他们每天喝下五杯含高黄烷醇的可可饮料。这个岛也以低高血压而闻名,而生活在内地的库那人饮用的则是经过加工的低黄烷醇可可饮料。研究者猜想:岛上库那人出乎寻常的健康与他们饮用大量可可饮料有关,于是他们开始研究生可可粉中影响健康的化合物。研究又发现了去表茶儿素,一种在可可中大量存在可进行流通的化合物。
吃巧克力的人聪明?
巧克力还与诺贝尔奖有关?哥伦比亚大学的弗朗兹梅塞里(Franz Messerli)称:人群中越多人吃巧克力,越有可能荣获诺贝尔奖。他发现每千万人中,年度人均巧克力消耗量与该国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有正相关。尽管梅塞里认为巧克力确实有作用,但这项结果并非意味着巧克力成就杰出人士,他的分析仅仅是源于异想天开的好奇心,过分利用了相关性,纯属无稽之谈。
来源:译言网
心理延伸
心理FM: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
心理测试:你缺乏哪方面的见识?
视敏感度游戏:坏点 Dead Pixel篇三 : 宽恕可拆毁心理疾病的温床
人的心病从什么地方来?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无法宽恕他人的过错而产生的。可以这样讲,学会宽恕他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大大减少感染心病的几率,甚至还能拆毁很多心理疾病的温床。<?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office:office" />
第一,降低血压。年岁大的人都知道有一出京剧叫《红灯记》,有一句台词是“血压增高,手冰凉”,说的就是人生气时身体常有的一种反应。如果你爱生气,如果对别人的伤害耿耿于怀,你就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血压是否升高。专家告诉我们,一旦你宽恕了他人对你的伤害或者过错,你就不会那么生气,血压也就会降下去了。
第二,减轻压力。心眼小的人,压力也大,这是因为很多事情装在他心里,讲不出来,也放不下,压力自然不少。一个人总是扛着压力,那会是一种什么状态?身体能好吗?一个人若是宽宏大量,什么都想得开,包括别人对自己的伤害,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无事一身轻。心里没包袱,生活、工作都会很快乐,幸福也会随时来到你身边。
第三,消除敌意。“敌意”这个词我们不常用,用我们的话就是看谁都别扭,动辄出言不逊,重则拳脚相加。不论人家说什么做什么,他都会往坏处想,好像别人总是跟他过不去。学会宽容,你对别人就不那么有敌意,话也不会横着说出口。
第四,控制愤怒。几年前,我跟几个老同学聚会。多年不见的人见了不是嘘寒问暖,相反却把几十年前求学阶段的恩怨重新拾起。看那架势,尽管过了几十年了,愤怒还是没有消退。对那些善于宽恕他人的来讲,莫说几十年前的事情,就是几天前的是非曲直都能忘得一干二净。记住那些不快之事对自己毫无益处,聪明人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找出理由宽恕对方。
第五,稳定心律。一般人的心律在每分钟七十左右。生气的时候,特别是面对面争吵的时候,心律一定会加快,从而增大心脏的负担。如果一个人总是不肯原谅他人的过错,气愤不止,心律就很难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为了不给心脏更大负担,弄一个宽宏大量的胸怀,我看比什么都强。
第六,远离烟酒。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让人气得不得了。怎么办?猛烈吸烟是一个办法。不过,这样做的男人居多。还有的人跑一个小酒馆借酒浇愁。我没有过实践,不知道烟酒能否让我减轻内心的愤怒或者痛苦。要是这两种做法没有效果呢?身体岂不要两面受敌吗?有那工夫还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好一些。
第七,拒绝抑郁。想不开、心眼小的人最容易心情抑郁。学会宽恕至少会减少很多令你抑郁的机会。不信的话,可以问问已经抑郁了的那些人,他们一天到晚大脑忙得很。他们想的并不是如何过好生活、如何做好工作,相反别人如何对不起自己的地方隔三差五就要拿出来“晒”,唯恐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人不抑郁谁抑郁?
第八,少点焦虑。有人说,一个人适当有点焦虑有好处。不过,对于缺少宽恕情怀的人来说,那种焦虑还是没有为好。不能宽恕别人的过错往往有这样一种情绪,好像别人都在跟自己过意不去。人家从他眼前经过,没有跟他打招呼,他也觉得对方对他有看法。殊不知,是他对别人的“不是”耿耿于怀才使人家少说为佳,唯恐哪句话不到位让他老人家生气十天半个月。
第九,少些不适。我有个朋友遇到事情,如果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就在别人身上找毛病;如果有别人的问题,即便一点点,吵吵起来没完没了。我经常听她说,不是这个地方不舒服,就是头疼、胸疼、腿疼。时间一久,经她一说,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疼的。这样的人很容易患病,很容易患上跟“心”有关的病。
第十,扩大交往。心胸旷达之人交往往往很广泛,朋友也是不少。要知道,人这种社会动物除了家人还必须有社会交往;交往不够势必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美国已故前总统罗斯福说过:“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从某种意义上讲,宽恕是获得友谊、积累人气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
第十一,家庭和睦。一个家庭的最基本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夫妻来自于两个不同背景的家庭,诸多不同往往影响着他们的共同生活。夫妻之间针尖对麦芒,恐怕一天也过不下去。健康的家庭关系就是成员之间,包括夫妻之间,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宽恕对方的缺点或者错误。只有这样,这个家庭才能和睦,只有这样这个家的每一个人才有可能幸福。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家庭一辈子没有矛盾的。有了矛盾不怕,宽恕则是用以解决矛盾的万能钥匙。
第十二,心理健康。我记得多年以前北京某医院的一位专家说,心脏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等很多疾病都属于“心病”,即与人的心态有一定关系。人的心病又从什么地方来?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无法宽恕他人的过错而产生的。可以这样讲,学会宽恕他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大大减少感染心病的几率,甚至还能拆毁很多疾病的温床。
相关信息
热门信息
顺时针纪念册成都总部
13908096439(陈先生)
028-85160803
顺时针纪念册上海办事处
13641818559(陈先生)
顺时针纪念册重庆办事处
13983018432(刘先生)
顺时针纪念册昆明办事处
13987676497(陈女士)
顺时针纪念册贵阳办事处
13008114378(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