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背后真实的故事
顺时针纪念册 www.sszjnc.com | 阅读:次 |
篇一 : 歌曲背后真实的故事
《感恩的心》背后的故事
在1个很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一首手语歌《感恩的心》,我的心灵深深地被震撼了,欧阳菲菲深沉、苍凉的声音,凄美的旋律,感人的歌词,却只能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它深刻的内涵。
这是发生在台湾的1个真实故事。有1个天生失语失聪的小女孩,父亲在她一出生就去世了。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干着繁重的活来维持家计。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因为母亲每天都会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日子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人间的美味了,这也是小女孩最快乐的时候了。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母亲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母亲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母亲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母亲。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母亲。她发现母亲的眼睛没有闭上,她使劲摇着母亲的身体,母亲却没有回答她。她感到恐惧,拉过母亲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母亲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母亲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悲伤绝望之时,小女孩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母亲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母亲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母亲的眼睛终于闭上……
歌曲:《感恩的心》
歌手:欧阳菲菲
作词:陈乐融
作曲:陈志远
编曲:terence teo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背后的故事
1个美丽、聪慧的小姑娘,对音乐天生有1种迷恋。她的音乐老师为了培养这个孩子,就为她在每个星期七单独授课。很长时间内这已经为1个定式,每个星期七的那个时间,老师都可以听到那个甜美的声音:老师,开门。突然有一天,老师在这个时间,没有听到这个熟悉的敲门声。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小姑娘一直没有出现。老师仿佛预感到了什么,他急忙下楼去。正好听到几个人在谈论什么车祸的事情,说是1个姑娘出事了。老师发疯似的按照小姑娘经常走的路线跑去。远远的看到了一群人围在车祸的现场,老师分开人群,只见1个他熟悉的红色的书包和一滩揪心的血迹......
《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里所讲的是1个真实的故事,那位女孩叫车梅,是张恒的学生,车祸那天是她的十三岁生日,之前她一直想让张恒写首歌送给她逝世的父亲,然而她最后还是等不到老师将歌写好就离去了。
《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
演唱:张恒
(独白)
九月的天空,依稀晴朗
阳光下许多故事缓缓酝酿
车来车往,车来车往
十三岁的小姑娘,背着书包去课堂
那个下午有风在轻轻流淌
孩子你难道听见1种声响
车来车往,车来车往
最后你是否看见天使在飞翔
月儿高高,黑夜很长
空气中吹拂着迷人的芳香
亲爱的孩子,什么是吉祥
车来车往里有没有神的光芒
(music)
你对我说起你死去的父亲
你说你梦里时常会见到他
父亲,我来了
父亲,我来了
亲着我的小手,你不要太悲伤
孩子,你的书包在我的胸膛
你说你喜爱学校,喜欢课堂
匆匆你走了
匆匆你走了
那个世界里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月儿高高,黑夜不长
孩子睡着了,我为你歌唱
你找到了你的父亲
那遥远的地方,没有车来车往
(伴唱)
那安静的地方,小河在流淌
那洁白的地方,命运没有方向
《爱上1个不回家的人》背后的故事
丁晓雯写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个真实的故事,即来源于她的2个朋友的故事。他们是一对夫妻,但是男方是1个在感情问题上很不安分的人,而女方却一直原谅了他的一些错误或是一些出轨的行为,她希望以忍让换得两人感情的和好如初,换得两人的生活平静祥和。可是最后他们还是分了手。这件事给了丁晓雯许多的触动,使她有了对此事在夫妻的感情生活方面做1个深层面诠释的冲动,于是她站在那个女子的角度写下了这首歌,歌名取为《爱上1个不回家的人》。丁晓雯说:“当初写《爱上1个不回家的人》这个歌名,为的是1种比喻,是说1个人的心不安定,而不是说事实他真的不回来。”
歌曲经林忆莲演唱后,立刻引来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引发了非常激烈的讨论。有些年轻的女孩子说这首歌是在写情妇的心声,表达的是对“那个男人一定要回家,而不是回自己这个金屋藏娇的家”行为不悔的心声;而另一些女子则说这首歌是在写怨妇之哀,表达的是她对自己的男人在外玩耍不回家的哀怨。还有许多男子告诉丁晓雯:“这首歌好像就在写我自己……”最值得一提的是,有1个妇女团体竟然提出抗议,希望禁止这首歌的演唱。因为她们认为这首歌在鼓吹不良的社会风俗,鼓励男人们不回家。这是怎么回事?丁晓雯不解:“当初我是站在女方的角度去写这首歌,没想到是女性联盟来反对我。”
经过对种种社会反映的归纳分析后,丁晓雯发觉:“一首歌会引起这么大的回响与讨论,就在于社会上的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物,他们都觉得这首歌写到了他们某一部分的心声,就产生了共鸣。”她更惊异于一首歌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所以在以后的创作中,她都要尽量避免写一些不健康的题材,甚至歌曲内容如果比较灰色,她会用1个释然的态度去做结尾,来提高歌曲的亮色成份。多年之后,回顾发生在这首歌身上的事情,丁晓雯觉得十分有趣,她再一次强调说:“这首歌源自1个真实的故事,然后发展出来一些影响。其实故事很简单,我想千千万万的人,大概百分之八十的女生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不过我要说的是,我当初并不是在写1个很真实的、很实际的1个所谓不回家的行为,而是在讲1个人在感情态度上面的不安定。
《爱上1个不回家的人》
爱过就不要说抱歉毕竟我们走过这一回
从来我就不曾后悔
初见那时美丽的相约
曾经以为我会是你
浪漫的爱情故事
唯一不变的永远
是我自己愿意承受
这样的输赢结果
依然无怨无悔
期待你的出现
天色已黄昏爱上1个不回家的人
等待一扇不开启的门
善变的眼神
紧闭的双唇
何必再去苦苦强求
苦苦追问
《1个真实的故事》--朱哲琴
“朱哲琴演唱的《1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满族姑娘徐秀娟是齐齐哈尔市扎龙人,那里是丹顶鹤的故乡。1987年9月15日,年仅23岁的徐秀娟为寻找走失的鹤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徐秀娟是我国第一位为保护珍禽而献身的烈士,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为环保工作献身的精神却感动了许多人。”
《1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是唯一一首扎龙自然保护区所有村民都熟悉的歌曲。
1987年9月16日,饲养场里的一只丹顶鹤飞散,女孩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据说,当第二天村民们从河中打捞出徐秀娟的遗体时,两只丹顶鹤徘徊在她的身边,不停地低下带着红冠的头,用长长的尖缘整理着她湿淋淋的衣服……据说那年清明,一群丹顶鹤行将横空北上时,在徐秀娟墓前久久盘旋……
《1个真实的故事》
有1个女孩
她从小就爱杨丹顶鹤
在他大学毕业以后
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
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
划进了沼泽地里
就再也没有上来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
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
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
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
呜呜呜呜呜/喔噢噢噢噢
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
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
她再也没来过/只有片片白云悄悄落泪
只有阵阵风儿为她唱歌
呜呜呜呜呜/喔噢噢噢噢
还有一只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只有阵阵风儿为她唱歌
呜呜呜呜呜/喔噢噢噢噢
还有一只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呜呜呜呜呜
呜呜呜呜呜
呜呜呜呜呜
呜
呜
呜
呜
《喜欢你》——黄家驹
很早以前了大概10年前听玩摇滚的哥哥那批人说过,早年黄家驹组BAND,《永远等待》的时期吧,他有1个女朋友,这个女孩非常的喜欢家驹,人长得也漂亮而且温柔,对不羁的家驹百依百顺,身边的朋友包括家强都很看好这个小嫂子,可家驹那时不懂爱情,对女友的妥协丝毫不妨在心上,全部精力都扑在音乐上,时不时还拿她来开玩笑,可单纯的家驹哪知道表面坚强的女友内心却逐步再瓦解,终于有一天在家驹不知多少次冷落了女友后,她在电话里问家驹:我和音乐哪个对你更重要,家驹想都没想,音乐。挂断电话从此再没女孩的消息,家驹其实也难过,但没有找过女孩,直到几年以后得知女友已在国外成家,此时经过人生历练的家驹逐渐幡然悔悟,其实音乐和爱情不会冲突,自己因为狂傲的个性和一段美好的感情擦身而过,悔恨自己更是觉得愧对女孩,于是有感而发创作这首《喜欢你》,有心的歌迷曾经这样说,看着MV里家驹的眼神,很明显的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悔意和怀念,,,呵呵大概应该是这样,因为我也没有出处给你,这个故事在当时传的挺广的,都是靠口舌相传的,至于真实度,我想也不会差太多吧,
《喜欢你》
词曲:黄家驹
演唱:Beyond
细雨带风湿透黄昏的街道
抹去雨水双眼无辜地仰望
望向孤单的晚灯
是那伤感的记忆
再次泛起心里无数的思念
以往片刻欢笑仍挂在脸上
愿你此刻可会知
是我衷心地说声
喜欢你 那双眼动人
笑声更迷人
愿再可 轻抚你 那可爱面容
挽手说梦话 象昨天 你共我
满带理想的我曾经多冲动
屡怨与她相爱难有自由
愿你此刻可会知
是我衷心地说声
喜欢你 那双眼动人
笑声更迷人
愿再可 轻抚你 那可爱面容
挽手说梦话 象昨天 你共我
每晚夜里自我独行
随处荡 多冰冷
以往为了自我挣扎
从不知 她的痛苦
喜欢你 那双眼动人
笑声更迷人
愿再可 轻抚你 那可爱面容
挽手说梦话 象昨天 你共我
She be do
She be do
She be do
She be do
She be do
She be do
She be do
She be do
She be do
She be do
《大地》——黄家驹
《大地》是BEYOND出道至1988年,最为成功的一首歌曲,它奠基了BEYOND在本地乐坛的地位;歌迷及传媒注意到BEYOND,也是从这首歌开始的。其实《大地》一曲,家驹早在1986年就已经完成,并哼调录进了一盒样带里。但当时之所以一直未推出,是因为大家都认为,这首歌非常具有打动力,应该留待在第三张唱片中与歌迷见面才合适。但在1988年《秘密**》专辑的筹备当中,《大地》一曲的样带却找不到了,家驹也忘记了谱!幸好的是,直至最后一刻,这盒样带终于找到了。要不然,顶替《大地》的可能将是本站在“鲜为人知”一栏中的《安全地带》或《温室之子》。《大地》整首歌所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表达了对神州大地的情怀。
《大地》
在那些苍翠的路上
历遍了多少创伤
在那张苍老的面上
亦记载了风霜
秋风秋雨的度日
是青春少年时
迫不得已的话别
没说"再见"
*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
唏嘘的感慨称一年年
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
这刻在再望着爸爸笑容时
竟不知不觉的无言
让日落暮色渗满泪眼
在那些开放的路上
踏碎过多少理想
在那张高挂的面上
被引证了几多
千秋不变的日月
在相惜里共存
姑息分割的大地
划了界线
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
唏嘘的感慨称一年年
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
这刻在望着爸爸笑容时
竟不知不觉的无言
让日落暮色渗满泪眼
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
唏嘘的感慨称一年年
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
这刻在望着爸爸笑容时
竟不知不觉的无言
让日落暮色渗满泪眼
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
唏嘘的感慨称一年年
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
这刻在望着爸爸笑容时
竟不知不觉的无言
让日落暮色渗满泪眼
《光辉岁月》——黄家驹
这首歌不用说了,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一想起那个熟悉的旋律,还有歌词: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可惜啊,天妒英才,家驹那么早就离世了。
《光辉岁月》这首歌是在非洲访曼德拉回来之后写下的。
注意啦,以前听不懂粤语,好多人都出糗,曾经还有个朋友说那个情歌《光辉岁月》真好听,当时就被雷到了。千万别把《光辉岁月》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流行情歌弄一块儿去了。
曼德拉,南非黑人领袖,全名: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1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因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1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1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1944年曼德拉参加南非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
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长达二十七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
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1991年7月当选为主席。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
BEYOND是一支关注社会的乐队。20世纪50年代以来,反种族歧视、争取民主和平的政治运动在世界蓬勃发展。这些进步性的运动难免会遭到一些小的失败,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就被关押长达15年只久,经过艰苦的斗争在1988年出狱。
BEYOND乐队在访过曼德拉之后,于1988年创作了这首《光辉岁月》,正是歌颂了曼德拉伟大而辉煌的一生,也表达了他们自已对种族歧视的厌恨.
在歌词中就有: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年月把拥有变作失去,疲惫的双眼带着希望......
歌曲: 《光辉岁月》
歌手: Beyond
作曲: 黄家驹
填词: 黄家驹
编曲: Beyond
主唱: 黄家驹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
在他生命里 彷佛带点唏嘘
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
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
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
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问谁又能做到
------ ------ ------ ------ ------
可否不分肤色的界线
愿这土地里 不分你我高低
缤纷色彩显出的美丽
是因它没有 分开每种色彩
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
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问谁又能做到
------ ------ ------ ------ ------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问谁又能做到
o~~ oh~~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问谁又能做到
o~~ oh~~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小薇》——黄品源
你也可以说这首歌不是经典,但是当年它触动了多少人的心是毋庸质疑的。红遍大江南北。旋律和歌词看似简单,但就是这样朴素无华的音乐,才更能打动人。
关于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流传的版本好像还是蛮多的。歌曲的主角小薇确有其人。其中1个故事简述简述再简述出来是这样的:
一位大陆老板在东南亚谈生意,一次去饭店用餐叫来服务员准备点菜(具体细节俺也不清楚,大致是的,呵呵......),服务员拿来菜单递给老板,老板没注意到,因为他的目光完全集中在眼前这个可爱的服务员女孩身上了,那一刻,老板似乎觉得眼前这个女孩注定将占据他内心所有空间,因为他感觉自己已经爱上了她,仿佛就是上天注定的,一见钟情。用餐完毕,老板特地找到经理询问了女孩的信息,知道了大家都叫女孩小薇。老板因为有公务在身,很遗憾的不能逗留太久,就记下了饭店的地址和小薇这个名字。
也不知是过了多长时间,当老板已经有时间处理私事时,他便决定去找当初那个让他一眼倾心的女孩子,可此时,小薇已经不在那个饭店了。情到深处相思苦,当那个叫做小薇的女孩子完全从他的世界消失后,他才知道什么叫做痛。
后来老板想起看到小薇时的点点滴滴,写下了这首歌《小薇》。
第二个版本的故事似乎可靠一些,演唱者黄品源在一档访谈节目里也提起过,大概是这样的:
一位马来西亚的修车厂老板喜欢上了1个名叫的女孩,但是他从来没有对女孩表白过,不知道何种原因,他没有勇气公开这份爱。也是很久以后,小薇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不见了,永远的消失不见。他这时才感觉到懊悔,但是一切都已经无可挽回。爱太深,已经不能自拔,修车厂老板终于决定要去寻找那个女孩子,但是他不得不放弃他修车厂
的工作,他痛下决心,卖掉了修车厂的一切,并从卖的这些钱中抽出1大部分买了全套的专业音响以及录音设备。老板给他的爱人写下了《小薇》这首歌,并且自己编曲、自己录音,制作成CD,用小车拖着音响满大街放这首歌,希望有那么一天小薇能够听到,并且回到他的身边。但是一直到最后,女孩都没能出现过。后来歌曲传到了一位音乐制作人耳中,这位音乐制作人让自己团队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曲制作,并让歌手黄品源来演唱。
《小薇》有1个美丽的小女孩
她的名字叫作小薇
她有双温柔的眼睛
她悄悄偷走我的心
小薇啊
你可知道我多爱你
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
看那星星多美丽
摘下一颗亲手送给你
有1个美丽的小女孩
她的名字叫作小薇
她有双温柔的眼睛
她悄悄偷走我的心
小薇啊
你可知道我多爱你
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
看那星星多美丽
摘下一颗亲手送给你
《爱那么重》背后的故事
这首歌是写给他的歌迷的,这是1个凄美的故事,有个女孩,为了买巫启贤的专辑,在一家音像店认识了另外1个和她抢买同样专辑的1个男孩。就这样他们因为共同喜欢巫启贤这个声音而相识相恋。后来,就在这个女孩子生日的时候,男生想为她去买巫启贤的新歌《太傻》作为生日礼物,男孩子在出门的时候出车祸。死了。
女孩子给巫启贤写了一封信。她说,他们的相识是因为他的歌,他们的分离也是因为他的歌,巫启贤后来就把这凄美的爱情故事写成了歌送给了他们,纪念那个男孩,这份爱太重了,我们谁都不能承受的起,这是一首好歌,但是用生命换来的歌曲我们宁愿不听,男孩,来自人间的声音,你在天堂听到了吗?
《爱那么重》
该不会就此结束就此分手
爱却分明还没到尽头
会不会难以割舍欲走还留
我们已坚持太久
是否你没有把握而有所保留
我却为你放弃了自我
是否我给你太快给你太多
心甘情愿犯下的错
爱那黱重爱那黱痛
给我再多勇气也没有用
对你再坏对你再好
这一切再也不能阻止你逃
爱那黱重爱那黱痛
给我再多承诺也只是空
如果太苦把我忘掉
一颗心只求你真的明了
情再深也不能改变些什黱
情再浓也不能解开这爱的枷锁
《旋木》——王菲
MV中的男女主角(杨明学许维恩)当时是热恋的爱人,而那位纤瘦的男主角,正是《旋木》的词作者,台湾才华横溢的杨明学,但不幸的是因为肌肉软组织肿瘤,英年早逝,年仅24岁。这首《旋木》就成了他的绝笔。
5年后,许维恩结婚的时候,她的丈夫在大家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婚礼他出场时,为其妻演唱这首已故前男友所作的《旋木》,并对她说:?我知道这首歌对你的意义??让许维恩与在场众多宾客都不禁感动落泪?
《旋木》
拥有华丽的外表和绚烂的灯光
我是匹旋转木马身在这天堂
只为了满足孩子的梦想
爬到我背上就带你去翱翔
我忘了只能原地奔跑的那忧伤
我也忘了自己是永远被锁上
不管我能够陪你有多长
至少能让你幻想与我飞翔
奔驰的木马让你忘了伤
在这1个供应欢笑的天堂
看着他们的羡慕眼光
不需放我在心上
旋转的木马没有翅膀
但却能够带着你到处飞翔
音乐停下来你将离场
我也只能这样
我忘了只能原地奔跑的那忧伤
我也忘了自己是永远被锁上
不管我能够陪你有多长
至少能让你幻想与我飞翔
奔驰的木马让你忘了伤
在这1个供应欢笑的天堂
看着他们的羡慕眼光
不需放我在心上
旋转的木马没有翅膀
但却能够带着你到处飞翔
音乐停下来你将离场
我也只能这样
奔驰的木马让你忘了伤
在这1个供应欢笑的天堂
看着他们的羡慕眼光
不需放我在心上
旋转的木马没有翅膀
但却能够带着你到处飞翔
音乐停下来你将离场
我也只能这样
《天亮了》——韩红
我看到了父亲母亲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母亲告诉我希望还会有,看到太阳出来母亲笑了,天亮了......
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200多名游客在马岭河峡谷谷底唯一的缆车乘坐点,等待乘坐缆车去山顶吃中饭。
11时10分,一阵难以想象的拥挤后,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缆车车厢,竟满载了35名乘客,又一次缓慢上升,10多分钟后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走过来打开了缆车的小门,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就在这一瞬间,缆车让人无法相信地慢慢往下滑去。缆车缓慢滑行了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
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却离开了人世……
事故造成35名乘客死伤,其中14人死亡,死者中年龄最大的只有四十岁,最小的才7岁。经调查,事故的发生是设计上有严重缺陷的缆车超载造成的。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她以这个令人震撼的事件并以小孩的口吻,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
《天亮了》——
那是1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就是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父亲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不要离开不要伤害我看到父亲母亲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母亲告诉我希望还会有看到太阳出来母亲笑了天亮了这是1个夜晚天上宿星点点我在梦里看见我的母亲1个人在世上要学会坚强你不要离开不要伤害我看到父亲母亲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我愿为他建造1个美丽的花园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母亲告诉我希望还会有看到太阳出来 天亮了我看到父亲母亲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我愿为他建造1个美丽的花园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母亲告诉我希望还会有看到太阳出来他们笑了天亮了
《丁香花》——唐磊
据说是唐磊遇到1个身患绝症的女孩而写的《丁香花》这首歌,还有不同的版本...(文章很长请网搜)
《大海》——张雨生
前一段时间无意中又听了张雨生的大海,觉得感觉依然那么动听,又知道了这首歌是他为自己在梨山附近的山涧不幸溺死妹妹深情怀念,再对照歌词一听更觉感人。后来联想到另几个有故事的老歌,也上网搜索整理了一些,与大家分享。
一首歌曲只有真正被赋予了内涵和情感才可能成为经典流传下去。
《大海》“1986年的7月6日,张雨生的妹妹不幸溺水身亡,享年15岁,这给了张雨生不小的打击,而张雨生之所以能够接《大海》这首歌,就是因为他要用这首歌表达他对逝去的妹妹的思念,所以说这首歌处处都会流露出思念的情感,这也正是这首歌的意境所在。”
《无情的雨无情的你》 -- 齐秦
在齐秦的那些被大众广为传唱的歌曲中,有一首最为沉重,因为它承载了三十三条生命的份量,这首歌就是《无情的雨无情的你》。
1993年1月19日,在台北的论情西餐厅,一场熊熊大火无情地吞噬了餐厅里三十三条无辜的生命,其中就包括一直在这家西餐厅里驻唱的歌手、《无情的雨无情的你》这首歌的词曲作者董荣骏。
1993年8月,好友陈灏把董荣骏的一批遗作和这件惨痛的事情一齐交给了齐秦。陈灏告诉他,董荣骏和齐秦一样,平时在餐厅里演唱,他是1个很有才华生活却不如意的人。虽然他无缘成为专业的音乐人,但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出版一张个人创作集。为此,他不停地创作和演唱,不想天绝人愿,只留下了这批创作手稿,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现在,他的妻子为了完成董荣骏的愿望携其作品四处奔波,联系推介。
面对一刻烧焦的心,齐秦感到了真情的召唤,他说:“因为我未进唱片界之前,也是在餐厅演唱,那时的我,也一心向往创作并出版自己的个人专辑,这种心情我相当了解。”而面对那些独自拼打在演艺边缘的歌手的境况,他更有痛彻的体察,他说:“艺人在台湾的表演事业很少受到保障,表演场所常是违章建筑或安全设备不足。”所以,齐秦决定选唱董荣骏的作品,为他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筹募资金。
“曾经想起/在这样的夜里/依然清晰/雨中的我和你/从没忘记/分手时的心情/雨中的你/不再感到熟悉/无情的雨/轻轻把我打醒/让我的泪/和雨水一样冰”
每每唱完这首《无情的雨无情的你》,齐秦都泪如水下,不能自己。
这首歌收录在齐秦的《边界》专辑中。在这张专辑中,齐秦还演唱了董荣骏创作的另一首歌《紫雨》,纪念这位为理想奋斗不息而在生活中艰辛拼斗的歌手董荣骏。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 赵传
“这是一首从废纸堆里捡回来的歌。
87年,音乐制作人沈光远要为赵传出新专辑,他请黄韵玲给赵传写一首歌。黄韵玲说:“好呀,你把歌词给我。”可是沈光远告诉她:已有的歌词都是给张洪量或其他人写的,没有更多的歌词可以给赵传,但是废纸堆里有一些淘汰掉不要了的歌词。他问黄韵玲:“这样的歌词你要不要?”
“找找看吧。”黄韵玲翻看着那些虽然凝结了词作者心血却要被淘汰出局的词作,一点都不敢轻视,她一首一首地精心挑选,终于发现了这首《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外表冷漠/内心狂热/那就是我”
歌词的开头就强烈地吸引了黄韵玲,它非常贴切地写出了外表虽丑但内心善良温柔的人们心灵的表白,这令她十分感动。”
《泪洒天堂》——克莱普顿
克莱普顿的音乐松弛自然,演唱深切感人。60年代末,在伦敦和纽约街头墙壁上最显眼的涂鸭是“克莱普顿(Clapton)是上帝”(ClaptonisGod)。30年过去了,人们仍然深深地为这位坚强的吉他演奏家、歌唱家所吸引,个人生活的不幸一直随着随着克莱普顿曲折且辉煌的音乐事业。
他通过音乐表达他真实的感情,他也陷入酒精、毒品的缠绕,借以逃避、缓解友人的离去,亲人、爱人的死去。在一次演出归来的途中,年轻的布鲁斯吉他大师StevieRay Vaughan和Clapton的演出伙伴Colin Smythe 和Nigel Brone在直升机失事的事故中丧生,克莱普顿坐在后面的飞机上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痛的场面。他们都是克莱普顿最亲近的朋友。几个月后,致命的打击再次到来,他4岁的儿子科纳从曼哈顿53层楼的窗口不慎坠下身亡。这个打击几乎让他一蹶不振。从此他寄情于音乐,用不间断的创作缓解难以负荷的伤痛,用至情至胜的歌声超度死者的灵魂.这首《泪洒天堂》是克莱普顿用他已经被悲痛碾得粉碎的心为纪念他的儿子所作。《泪洒天堂》旋律凄美流畅,催人泪下,克拉普顿混杂着沙哑喉音的吟唱情真意切,歌声苍凉悲壮却又柔情似水,能够净化人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1个饱经沧桑的男子在命运和时间面前的无助。将1个爸爸对孩子深深的爱和失去爱子后深切的悲痛寄于歌中,向在天堂里的孩子送去1个爸爸无限的思念……
《我爱你》 -- S.H.E
“解放前一对情侣曾经山盟海誓,由于战争的缘故,男孩和女孩被迫分离,在分离前,女孩找到男孩,并送给男孩1个盒子,里面装着她全部的爱,并答应在局势稳定后去找他。男孩答应女孩会等她一辈子,并一直留在原来的学校,以便女孩能方便找到他。但女孩随家人到台湾后就断了音讯,并结婚生子,40年后女人发现男人还健在且一直未婚,守着那个盒子。女人大为感动,女人的丈夫也理解了他们,女人离开丈夫,回到了男人的身边。”
《等一分钟》 -- 徐誉滕
“一对相爱的男女,男的考上了大学,由于没钱;女孩背着男孩去做人体模特。有天男孩路过,正好进去看了看。看到后关了门回头就走。女孩追了出来跟男孩说给我一分钟时间解释。男孩给了她1个耳光。然后就走了,后来女孩给男孩寄了很多钱、并对他说你上学吧!这钱都是我的。都是干净的。还有以前我们的小家、一点都没变。男孩回到他们以前的小家,一切都没有变。男孩后悔了!如果他当时给女孩一分钟:仅仅一分钟。那么现在该是多么的幸福!可是一切都晚了。女孩走了、自杀了!男孩为此写了一首歌《等一分钟》!
朋友,爱1个人是不仅仅是爱(他、她)那么简单,有时(他、她)更需要你的理解和宽容;在遇到困难和误会的时候,请给(他、她)1个解释的机会吧,哪怕只是一分钟……,这也许就会挽救1个受伤的心灵,让你们的爱继续!那个男孩就是徐誉腾.”
《最后一次》 -- 宇桐非
“《最后一次》,是1个17岁的女孩的遗作。她并不是歌手,这首歌只为她最爱的人即她的男朋友而作而唱,现在,这个女孩已经去世了。其实这首歌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许多人看到这首歌的部分评述,再加上歌词,都会有些心酸。希望这个女孩在遥远的天堂仍然这么爱自己爱的人”
《狼爱上羊》 --汤潮
“2004年汤潮在他的一次同学聚会上看到昔日活蹦乱跳的1个同学坐在了轮椅上,身边还有一位体贴漂亮的妻子,后来才知道他的这位同学发生了车祸,在没发生车祸前他就脾气暴躁时常打架闹事,车祸发生后脾气更是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女朋友没有听父母和朋友的劝告离开他,反而是用爱温暖他,甚至放弃出国的机会留下来照顾他……,2个人很快结婚,在妻子的照顾下,男孩也改变了,踏踏实实的工作、快快乐乐的生活。汤潮和同学的聚会结束后当天晚上就创作了这首《狼爱上羊》,正因为这首歌有着真实的故事背景,让人感动,也因为汤潮运用了独特的创作手法,《狼爱上羊》才有今天的火爆。”
《白桦林》 --朴树
“《白桦林》源于前苏联的1个唯美的爱情故事。曾经好像是2个年轻人彼此相爱,经常在村边的白桦林见面。后来战争爆发,小伙子上了战场,姑娘说好会在那个白桦林里等他回来。后来也许是小伙子战死了吧,一直没有回去。姑娘等啊等,变成了老婆婆,仍旧去那里等他,最终也一直没等到”
《把悲伤留给自己》-- 蔡琴
“《把悲伤留给自己》——难以割舍的父女情。在为《遇见》专辑作中国大陆首发仪式的记者会上,当蔡琴介绍到《把悲伤留给自己》这首老歌的演绎感受时,竟泪光滢然,声音哽咽,细说了一段悲伤心曲。
陈升的这首名曲91年推出,蔡琴是在爸爸去世的那天才完整地听到了这首歌,送爸爸的那天,她的心情伤心而混乱。这时收音机里正在播放“能不能让我陪着你走”这首陈升的《把悲伤留给自己》,歌中的所唱仿若就是她此时的心情写照,尤其是听到那句“我想是因为我不够温柔/不能分担你的忧愁”时,更勾起了她对爸爸的一份欠疚之情,这时的蔡琴再也忍不住埋藏在心底的悲伤,蹲在2个柜台间放声痛哭,直到歌曲播放结束。
蔡琴从小被爸爸当作男孩养大,养就了“假小子”的性情。所以她觉得爸爸也许会担心自己不够温柔,带着这样1个印象而离去。蔡琴动情地说:“其实我想告诉父亲,我最愿意做的,就是当个温柔的女儿。但是此时此刻,很多事情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她在录音棚里为这首歌配唱时,每一开口便泪如雨下,想起还有许多来不及对爸爸要说的话,心中总是有无限的遗憾和伤感。”
Thereere Roses -- Cara Dillon
“在1974年的一场冲突中,新教徒AllanBell被谋杀了,于是新教决定杀死1个天主教徒以示报复,结果选择了SeanO'Malley。而Allan和Sean却是生活中最好的朋友。这是1个真实发生的事件,歌作者TommySands恰恰是Allan和Sean的朋友,写了此歌。”
Just One Last Dance -- Sarah Connor
“这首歌,是德国电影《最后一支舞》的主题曲。电影中,男主角得了绝症,临终前和心爱的人回到了最初相识的咖啡馆,跳完最后一支舞之后,死在了爱人的怀里……有意思的是歌曲的演唱者是一对已经离异的夫妻。”
Don't Cryfor Me Arg -- Madonna
“电影《贝隆夫人》主题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则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辛酸曲折、辉煌传奇的一生。从穷裁缝的私生女到15岁的舞女,从高级交际花到总统夫人,艾薇塔33载的短暂一生记录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7月26日是艾薇塔逝世51周年纪念日,当麦当娜倾情演绎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缓缓响起时,“贝隆夫人”的传奇一生如电影般展现面前……”
《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王杰
《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凭空揣测出的电影歌曲,丁晓雯作词,陈秀男作曲,王杰演唱。
这首歌问世至今已经有十几年了。当初,它是为一部叫做《热血男儿》的电影创作的插曲。词作者丁晓雯在接到这首歌的创作任务后,对这部电影的剧情一无所知。她找到制作人问:需要这首歌做背景的电影段落大概是什么样的剧情和画面?制作人告诉她:电影的剧情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这首歌曲可能会放在电影的结尾处使用,创作这首歌曲所需的情绪和画面只有自己凭空去揣测和想象了。
要想象电影大概是1个什么样的情节,然后依据它去创作歌曲,这对创作者来说既可笑又艰难。丁晓雯说:“这首歌我前前后后大概写了1个礼拜吧,中间修改了很多次。我们常说第一次叫第一版,然后修改过的叫第二版,那首歌大概修改了五、六版吧,就是一直在斟酌那些字句。”
也许凭空揣测并不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了现实的羁绊,作者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任思绪自由翱翔。丁晓雯在这首歌中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词句,如“南方天空飘着北方的雪”的比喻,又如“夜里有风,风里有我,我拥有什么”这样1种前一句的最后1个字和后一句的第1个字“勾句”的写法,都是以前国语歌坛创作中不曾用过的方式,听来相当新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歌曲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听众的认同而传唱开来。
电影公映后,丁晓雯专门去看了这部影片,她要知道电影中与自己创作的歌曲相配合的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剧情和画面。坐在影院里她才发觉,这首歌并没有在影片结尾使用,而是放在了剧中主角坐上公交车独自离开时的那1个片段中:薄暮,天色灰朦,刘德华上车坐在了车窗边,这时候,汽车开动了,风吹动他飘逸的头发,于是响起了王杰的歌声:“夜里有风,风里有我,我拥有什么。”
看过电影后,丁晓雯惊喜万千,这个画面和情绪是当初写这首歌的时候完全没有想象到的,结果竟然跟这个场景如此的契合,这大概只能用天神之作来解释吧。
《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男)夜里有风风里有我 我拥有什么
云跟风说风跟我说 我能向谁说
(女)不想从前不谈未来 我为谁等待
不要你懂不怕人说 让爱随风沉默
(男)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 南方天空飘着北方的雪
热情冻结 冷冷风中
(女)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 永远的痛
昨夜的梦留给明天 明天
(男)夜里有风风里有我 我拥有什么
云跟风说风跟我说 我能向谁说
(女)不想从前不谈未来 我为谁等待
不要你懂不怕人说 让爱随风沉默
(男)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 南方天空飘着北方的雪
(女)热情冻结 冷冷风中
(男)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
(女)永远的痛
(合)昨夜的梦留给明天 明天
(男)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女)你是我永远的痛
(男)南方天空飘着北方的雪
热情冻结(女)热情冻结在
(男)冷冷风中(女)冷冷的风中
(男)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女)永远的痛
(男)永远的痛(女)永远的痛
(合)昨夜的梦留给明天 明天
《祝你一路顺风》——吴奇隆
是写给当时要去服兵役的好兄弟陈志朋的。一纸兵役通知,志朋最终只有选择分离。沉默、无奈……最后只有心中深深的祝福环绕,月台上的送别场景永远定格在小虎们的回忆中
Becauseof you-Kelly Clarkson
是1个家庭破碎的女孩子在面对成人之后的人生的时候,对自己的父母的1种控诉。整首歌是非常悲伤的,女孩子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和她的妈妈争吵,然后抛弃了她们。于是女孩和心碎的妈妈一起生活,每夜听着妈妈哭泣忍受着恐惧的煎熬。而等她终于成立了家庭的时候,同样的事情发生了,她和丈夫之间的争吵冲突,但是在她看见自己的小女儿恐惧的泪水的时候,她清醒了——终于没有再次走回悲剧的循环
《手语》——孟庭苇
1个男孩骑摩托车带自己的女友兜风,不幸意外的发生车祸,女孩的脑部受伤,从此不能再开口说话。男孩一直很懊恼、很后悔。女孩其实很想告诉他,她不怪他,她还爱他……
不知道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现在都还在一起吗?他们的爱情会不会创造奇迹,让那个女孩可以再开口说话、唱歌……
《酒干倘卖无》——苏芮
“酒干倘卖无”,就是说,“有空酒瓶卖么?”
1个跛脚的老人靠收集一些空酒瓶养活着自己,老人有些聋哑,不会说话,孤单的1个人。有一天,老人在街上捡到了1个孩子,他欣喜异常,用辛苦收换来的空酒瓶钱,买来廉价的奶粉,硬是让那个小女孩活了下来。
小女孩长大了,她爱上了一位作词家。女孩的声音很脆很好听,作词家为她写下了很多的歌曲,还亲自谱成曲,让她唱。作词家对聋哑老人也非常好,一家人,生活很幸福。但是当女孩成名了以后,从此不回酒瓶屋了,因为又聋又哑的父亲,让她觉得羞辱。老人终于因为思念女儿而疾劳成疾,终于病倒了,老人挣扎着起来想见女儿最后一面。作词家决定最后一次为女孩写一首歌词,他连夜地赶啊赶,当时男孩因为长期的贫困和思念,身体已经快不行了。终于,男孩倾尽所有,写下了一首歌,让人送给了那位女孩。男孩在写完歌词后,终于因病离开了人间。当老人终于见到女儿时,一行老泪缓缓地顺着腮边流下,老人什么话也不能说出口,只是微笑地望着女儿,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练习》——刘德华
只能再爱三个月妻子病重,深爱她的丈夫拋下一切,陪她去旅行,无徽不至地照顾她,担心她有一天走了......内心的煎熬苦恼,吃饭时会想可能以后就是自己1个人吃饭了,睡了醒了就怕身边人不在,心里千万个祈求,要她好起来,所幸老天有眼,她好了,他至今仍小心翼翼呵护着她。
这首歌主要是描述故事里,先生面对妻子病重,只能再活三个月,思及两人即将无法共度的未来。“......我会愿意放下所有交换任何一丝丝可能的占有....已经和眼泪说好不哭泣,但倒数计时的爱该怎么继续......爱是一万公顷的森林迷了路的却是我和你不是说好一起闯出去怎能剩我一人回去回去....”
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华仔熟识多年的友人—MarinaNg(伍曼英)身上,她是加际娱乐有限公司的行政总裁,原本大家在寻找故事时,并未知道她的故事,是工作人员在一次试探性的寻问下所发掘的,原本一直笑笑地说这故事没有很感人的Marina,当华仔录音时,她前去探班,一看到歌词她就哭了,华仔录这首歌唱到一半,她又哭了,还一直说很被打动。
或许就是因为这种情绪的散播,华仔更是要求自己的诠释。
《飘洋过海来看你》——娃娃
据说这首歌背后有1个故事:1990年,娃娃到大陆旅游,在北京与一位年轻的舞蹈教师一见钟情。她就这样在1个陌生的城市无端地爱上了1个陌生人。
但是,这段感情是不能成立的,不是因为海峡的阻隔,而是因为那个舞蹈教师已经使君有妇。
娃娃默默的离开,回了台湾,从此和这段感情隔海相望。在她身边唯一可资纪念的,是一张从节目单上剪下的那个舞蹈教师的不甚清晰的黑白剧照。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爱情。
李宗盛知悉此事,为她写下了这首《飘洋过海来看你》。娃娃在录音室里几度泣不成声,哭掉了2大盒纸巾。
也许只有真正来自内心的故事和音乐才能如此打动人心,但愿每个故事都有美好的结局。
《两只老虎》
这是1个禁忌之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妹,他们各自身怀特殊能力,哥哥有一双千里眼,可以看到很远的微小事物。妹妹有一双顺风耳,可以听到极细小的声音,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闲暇的时候,他们会到后山上,哥哥看着千里外的事物告诉妹妹,妹妹聆听远方的歌声唱给哥哥。
也许是时间长了,他们彼此爱上了对方,虽然他们知道这是禁忌之恋,但是他们还是相互的深爱对方。但是,没有一张纸是可以包住火的,他们的爱情被人发现了。
爸爸大发雷霆,妈妈以泪洗面,邻居指指点点,他们知道古老的观念不能理解他们的纯真感情。他们无路可走,为了证明他们的爱,1个刺瞎了双眼,1个刺聋了双耳。他们认为他们既然没法得到幸福,这些能力又有什么用呢。一位作曲家在得知这个故事后,去拜访了他们,并为他们留下了1个让人无法忘记的歌曲。这个曲子我现在还是记忆犹新,这首歌就是: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跑的快,跑的快
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耳朵
真奇怪,真奇怪
《墨尔本,晴》
《墨尔本,晴》词作者男友在墨尔本工作,因为一场飞机事故而永远离开了词作者。几年后,她来到男友曾居住过的城市——墨尔本,走过他曾走过的路。漫步在阿德莱德山,写下了这些(即歌词),希望男友在天堂快乐,同时又寄托了对其的怀念……”“我和老维都很喜欢这首词,早晨收到作者的一条短信后,才知道这首歌对她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原先我有一处没唱好,于是决定重新唱一次。唱到‘天堂比不过我家乡’时我忍不住哭了,愿你能忘记往日忧伤,让今后每一天都晴朗起来。”
《外面的世界》——齐秦
当年的齐秦年少轻狂、摇滚叛逆、狂放不羁,穿着瘦腿牛仔裤,长发披肩,大镜片的墨镜,背着吉他,因为一场酒后斗殴他被送进监狱。从此与世隔绝,每天在1个人的世界里思考人生,在狱中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半的时间。那个时候齐豫每周都要去看望齐秦,给他带去了一把吉他,逼着他从音乐中找回自信。也就是从那时起,齐秦才真正迷上了音乐。每天渴望着“外面的世界”,这段独特的经历让齐秦创作了经典代表作《外面的世界》
据说是张学友在飞机上遇见了他一歌迷,她在流泪所以就倾听她的故事,,学友问她为什么流泪,那个女孩说她失恋了,最后还送了她一张,张学友演唱会的门票,然后回来就写了这首歌。
《hat Areords》(什么是诺言)
一首很好听的英文歌《hat Are ords》(什么是诺言)。
这首歌是美国第十季绝种好男人中ChrisMedina的单曲专辑,虽然止步24强,但是这首曲子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令人感动的不仅是歌曲本身,还有歌词背后的爱情故事。
ChrisMedina曾经是星巴克的服务员,他向和她相恋8年的女孩求婚并且最后在一起了。但是后来那个美丽的女孩因为车祸事故使脑部受到重创,康复后智力只有2岁,生活完全不能够自理,但Chris仍然不离不弃。后来Chris参加了美国偶像,为的就是想赚到更多的钱让妻子受到更好的治疗过上更好的生活,虽然最后还是止步于全国24强,但hat are ords 这首歌已经牢牢地印在人们的心里 。有1种感情,能让旁观者为之动容,那就是无私的爱!
听着歌你能感受到chrismedina有多么的爱自己的未婚妻。他遵守着自己的承诺,不管爱的人现在如何,她永远都是他的天使!!!
歌词如下:
Anyhere you are, I am near
你在与不在,我都在近旁
Anyhere you go, I'll be there
你走或不走,我都在那里
Anytime you hisper my name, you'll see
不管什么时候你轻声喊我名字,你都会知道
Ho every single promise I keep
我是如何守护每1个誓言的,
Cuz hat kind of guy ould I be我的人品是多么的恶劣啊
If I as to leave hen you need me most如果我在你最需要的我时候离去
hat are ords你的话到底算什么
If you really don't mean them当你完全不知所云
hat are ords当你说那些话的时候
hen you say them 说出它们的时候
If they're only for good times如果这只是浮云般的美好
Then they don't却瞬间破灭掉
hen it's love当爱至情浓处
Yeah, you say them out those ords你大声喊出自己的心声
They never go aay那些话,永远都不会褪色
they live on, even hen e're gone即使我们离去,那些话还一直在。直到海枯石烂
And I kno an angel as sent just for me我知道,你是上天给我派来的1个天使
and i kon I meant to be here I am我知道,只是命运的安排
To be here I am and I'm gonna be Standing right beside hertonight今晚我将会守护在她身边
And I'm gonna be by your side守候在你身旁
I ould never leave hen she needs memost不离不弃,只因我是你最刻骨铭心的依恋
hat are ords你的话到底算什么
If you really don't mean them当你完全不知所云
hat are ords当你说那些话的时候
hen you say them 说出它们的时候
hat are ords你的话到底算什么
If they're only for good times如果这只是浮云般的美好
Then they don't却瞬间破灭掉
hen it's love当爱至情浓处
Yeah, you say them out those ords你大声喊出自己的心声
They never go aay那些话,永远都不会褪色
they live on, even hen e're gone即使我们离去,那些话还一直在。直到海枯石烂。
Anyhere you are, I am nearAnyhere you are, I amnear你在在不在,我都在近旁
Anyhere you go, I'll be there你走或不走,我都在那里And I'm gonna be hereforever more我将会永远在这里
Every single promise I keep守护我守护的每1个誓言,
Cuz hat kind of guy ould I be我的人品是多么的恶劣啊
If I as to leave hen you need me most如果我在你最需要的我时候离去
I'm forever keeping my angel close我会永远紧紧守护我的天使。
插上歌曲《什么是诺言》的链接地址
《龙的传人》——侯德健
1978年,侯德健就读于台北政治大学商科,12月18日这天,他从居室走到学校门口时,1个同学慌里慌张地告诉他:从收音机里听到美军调频电台的广播,说美国与台湾断交了,同时废除共同防御条约。1个小时以后,这个消息便得到了证实,校园里一片阴沉沉的气氛。从那一霎间起,侯德健的眼前好像电影慢镜头似地,掠过一张张教授的脸,那些学者们的滔滔宏论全部以“美国是我们最坚定的盟友”为前提,此时,他看到了一张张尴尬的脸。他的眼前又掠过许多同学的面孔,有的掩面哭泣,有的挥着拳头嘶喊:“我们被人抛弃了!”他看到了一张张恐惧和愤怒的脸。他走回居室,陷入沉思。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很快,侯德健就写好了词和谱。不久,同居室的同学回来了,大家一起唱起了这首歌,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唱……有的同学拿出去复印散发,几天后台湾《联合早报》发表了这首歌的歌词。侯德健收到了一千多封来信向他索要这首歌的曲谱,十几位同学自愿帮忙,油印了一千多封复信,忙了2个星期才全部寄出去。《龙的传人》就这样传唱开了。
80年代初,这首歌被侯德健带到了大陆,歌中浓郁的中国情怀和鲜明的民族意识立刻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共鸣,《龙的传人》迅速成为举国上下一齐咏唱的爱国歌曲。
可是,侯德健在那天走回居室、陷入沉思的时候,他究竟在想什么?
侯德健后来回忆说:“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它是1978年12月18日写的。因为那天刚好是美国与台北断交的日子,那时很多人的反应让我很失望,大家觉得美国人很不够朋友,把我们抛弃了,我认为不该这么想,中国人的事情中国人自己解决,跟美国人没有关系。而且美国人为他们的利益而作考量和台北断交,与北京建交,是符合他们利益的事,我们管不着。要怪我们近代的中国人太不争气,不被別人打就自己打。所以《龙的传人》这首歌的重点在于近代的中国人太不争气了。它并不是一首雄壮的进行曲,它是一首蛮哀怨,蛮悲情的歌。但中国人不太愿意去承认这样的事,结果把它唱成一首进行曲。”
《Seasons in the sun》
故事发生在50年代的美国。主角名字不详,就以A、B、C代替吧。
这是1个小镇,淳朴、简单。 A和C,2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但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人。A是校橄榄球队的队长,英俊、潇洒,是个在学校颇有人气的男孩。 C,腼腆、巧手,总是独来独往,却偏偏和A是好友。A和C是铁哥们,直到B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B,啦啦队队长,像是天生为了A而设计的。50年代的美国,啦啦队队长和橄榄球队队长就好像是现在的校花、校草,他们理所当然的坠入爱河。而C,就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对于B始终抱有暗恋之情。然而,B是不会注意到他的,她灿烂、耀眼,是浩瀚天宇中的流星,她注定需要夜空的深邃来陪伴,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而不是一颗闪烁的恒星。
故事继续着,1956年,A、C和B,毕业了。那个年代,高中毕业便意味着进入社会。而A和B,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结为连理。
B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小镇中唯一卖东西的点,这是她的嫁妆。A是个壮汉,当起了卡车司机,行走于美国各大洲,为家人奔波。
C依然暗恋着B,苦苦地,不为任何目的地,始终如一地暗恋着。他成了1个木匠,当然,因为他手巧。A常不在家,C便担起了男人的义务。办货、修补……一来二去,情愫默默地在两人中蔓延开来。这注定是个悲剧。看到这里谁都能猜到,这个悲剧,源于过分的信任妻子、信任好友。
B和C的关系发展迅速,C成了B家里的常客,尤其在A离开的时候1959年冬天,美国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高速封路了,A出车没多久就决定返回。
那个时侯,通讯确实不发达,没有人知道A要回来,尤其是B和C。
A震惊了,当A推开门他看到的是凌乱的衣物,他看到的是好友和他的妻子在床上世界,在那一瞬间他崩溃了!曾经的幸福美满,良友、娇妻,还有可爱的女儿……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个冬天结束。他疯了,举起了手中的枪……
两条人命,换来1个死刑......
A于1960年2月12日被处以电刑。行刑前3天,他得到了一张白纸,用来书写最后的遗言。
于是,有了这首《Seasons in the Sun》
《Beat It》——迈克尔·杰克逊
这首歌到底有多经典就不用我说了。
它的创作是因为美国总统里根。
里根总统执政时,看到当时新一辈的孩子们很多打架斗殴,不学无术,甚至吸毒等等,几乎成了垮掉的一代。总统考虑到当年杰克逊在年轻人心中影响力之大,于是找到杰克逊来创作一首歌,希望能通过杰克逊的歌来打动年轻人的心,算是挽救新一辈吧。
于是杰克逊就创作了这首歌曲,歌词是打架的歌词,但这是1种反衬。因为这首歌,里根总统在白宫授予杰克逊总统勋章开感谢他做出的努力。
关于这首《Beat It》杰克逊在他的自传里(moonalk)里是怎样说的:
在写《避开》(BeatIt)以前,我就想过我要创作一首能让我愿意到街上去买的摇滚歌曲,但它又要不同于一般的摇滚歌曲,像当时收音机里常播放的最佳歌曲四十首。
写《BeatIt》时,我脑海中一直想着学校的孩子们,我一直就喜爱为孩子们创作歌曲,为他们写歌,了解他们的所好,是很有趣的,他们是要求非常高的听众,你可不能糊弄他们。到现在,对我来说,他们仍是最重要的听众,因为我对他们的反应的确很介意,如果他们喜欢一首歌曲,那么它一定很棒,用不着再去看什么评选结果。
在《BeatIt》中,我想告诉大家,如果我陷入了困境我会怎样去做。这是1个教训,它告诉我们应该憎恶并放弃暴力,对这点我深信不疑。《BeatIt》告诉孩子们要机警,避免麻烦,我的意思不是说别人打了你的右脸,你再把左脸转过去让人打,我是说,除非你被逼到墙角别无选择了最好避免暴力的发生,赶快溜之大吉。如果你打架受伤甚至死了,那你什么也没得到,反而什么都失去了,你是个失败者,怎么有脸面对那些爱你的人们呢?这就是《BeatIt》的含意,我认为,真正勇敢而又聪明的人是能和平解决问题的人,他们用的是能和平解决问题的人,他们用的是智慧,而不是暴力。
《Billie Jean》——迈克尔·杰克逊
这首歌的影响力跟上面那首《Beat It》相差无几。
关于其创作背景:
那是1982年的夏天。迈克尔·杰克逊正在洛杉矶的101高速公路上。当他和制作人昆西·琼斯在录音棚里为《Off Theall》的后继制作工作数天后,他驾车回家。
根据杰克逊在1988年自传里的回忆,当时的他正“深深沉醉于一段萦绕在脑海里的旋律”,所以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豪华座驾的底盘开始冒烟。
“我们正开下高速路的时候,1个年轻人骑着摩托车贴过来告诉我们说,‘你们着火啦!’我们于是突然才注意到了烟雾,并赶紧停下车来。整个劳斯莱斯的底部都烧了起来。那个孩子真的是救了我们一命。”
但是,哪怕是与死神擦肩而过,也不能动摇杰克逊对他进展中的工作的痴迷。
而那段一直萦绕在杰克逊大脑中,以致让他都没察觉到车子着火的旋律,便就是后来的这首《Billie Jean》的主旋律。
“甚至在我们寻求到了帮助,并找到了去我们目的地的新途径的同时,我都还在安静的谱写更多的素材。”
这支歌曲或许是杰克逊写过的最自我的作品,这个关于恐惧不安的亲子关系认领戏剧的灵感,源自于该歌星和那些患有妄想症的女性歌迷们的遭遇。杰克逊为这首歌曲工作了几个月,并确信他手上拥有了不同寻常的东西。
“音乐家知道什么会是畅销的素材。一切都得感觉到位。要让你感到圆满,感觉美好。”杰克逊回忆说,“这就是我对‘BillieJean’的感觉。我在写它的时候就知道它一定会一鸣惊人。”
杰克逊是正确的:至少来说,“BillieJean”都是一只畅销作品。它发行于1983年1月,在《Billboard》排行榜上拿下了七周的冠军,在R&B榜拿下了九周的冠军,卖出了100万张单曲唱片,并让流行音乐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巨作《Thriller》一飞冲天,全球卖出了4700万张以上,超越了任何其它专辑,无论是之前还是以后。
但是这首歌曲在历史上的地位远远不是几个数字而已。“BillieJean”打破了MTV的种族界限,摧毁了商业电台里绵延数个世代的种族隔离。在现代的音乐录影时代到来之时,这支单曲引领了新潮的后灵歌时代的流行音乐,直到今天依然影响深远。
“BillieJean”标志着他成年的到来,1个前童星蜕变成了新一代人的猫王和披头士,成为了20世纪后半叶的超级流行偶像。
《God Is a Girl》
来自舞动精灵组合,红极一时。
GOD IS A GIRL 创作背后感人的故事:
GrooveCoverage(“舞动精灵”)这个乐队最开始由4个人组成,其中2个成员,实际上是通过音乐这个无国界的灵物,在创作、制作上走到了一起,但谁也想象不到的是,其中1个成员她,却在一次海边崖壁上创作录音的时候,突然晕倒,在送到医院之后,被查出是尿毒症晚期,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
而且更可怕的是,女孩子小时候,在一次车祸当中全家最后留下的只有她1个人,同时,在那段时间里,医院院方正式地通知了他,不大可能有新鲜的肾脏可以移植,一切都要看女孩自己求生欲望强烈程度了,换句话说,已经是医学的方式可以说是回天乏术。
虽然,他自己也向院房提出过,要求无偿捐献出自己的1个肾脏来维持女孩子的生命。但医院却在检验过血型之后,发现血型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排异现象产生,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医院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这个中间还有一点是实际上女孩子要的2个肾脏,而非1个。
她倾心深爱的这位男孩,却毫不犹豫地恳求医生无论无何也要救活她的女友,而且将这个消息深深地埋藏了在心底,始终没有告诉这个女孩,同时在那段时间里他始终陪伴在她女友重症看护病房外,在这个时间里,他的日常生活全部,除开在医院走廊里的创作,就是陪伴她女友。也正是这个时间里,这个人用心为我们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音乐迷们创作出了《faraay from home》、《She》等脍炙人口的音乐。-
正因为如此,他也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我们一些人看来也许是近乎超现实的,因为,在那走廊里,《god is agirl》的底稿也在这个时候创作完成,但就在他创作完成不久,自己却先她女友而去。
在他离开人世后,院方和他的朋友们在清理他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三样东西:一份医嘱、一份在女孩子进医院后与德国红十字会签定的一份捐献单、一份就是《godis agirl》都还在修改中的底稿,上面写着希望在自己走后,请院方在不告诉这个女孩子的情况下将遗体捐献出来做医学研究。因此,院方按照遗嘱,在第一时间里,在红十字会协商之后,然后在其和男孩子家属和朋友的监督下取走了他的2个肾脏做了保鲜处理,准备在合适的第一时间里将肾脏移植给女孩子,女孩子也奇迹般地在昏迷了15天后苏醒。
当她苏醒之后,虽然男孩子的家人和朋友并没有告诉她发生了什么,但她一切瞬间全部明白。
最后,在这个男孩子的葬礼上,人们发现女孩子在医院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身穿一身雪白的全新的婚纱在她深爱的男孩葬礼现场。
当男孩在下葬为安的时候,这个女孩再一次晕倒,这次晕倒之后,她也再也没有苏醒过来,她也随她深爱的人而去。
一年之后,他们这个乐队剩下的朋友,同样倾心将这个故事完美地融合到了这个《god is agirl》当中,从而一举获得了2003年多项大奖而闻名。在当时的现场知道他们中间这个事件的人们,起立表示最诚挚地祝贺,而这个中间同样也有八位不同寻常的受邀观众,他们八位就是这2个年轻人生命的延续(他们分别是受益于男女孩子角膜和心脏捐献的六位,两位受益于男孩子肾脏捐献的两位),而这八位中正因为这个事情的影响,也组成了2个家庭。
而在得奖之后,大家一起将所获的奖杯含泪放在了他们两位合葬的墓前...
一首好的歌需要经历生与死的洗礼,虽然昔人不在,可是那熟悉的旋律还荡漾在我们的心中...
待续...
篇二 : 【红岩魂】【—《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
原文地址:【红岩魂】【—《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作者:晓残风月【红岩魂】
【山城暗夜—《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之一】
2006年年末,一个“《红岩》档案解密展”在重庆开幕。展览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全文公开的一份2万多字的秘密报告,它的作者就是《红岩》小说的作者之一罗广斌。重庆党组织收到这份报告的时间是1949年12月25日,那时距离罗广斌等34人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死里逃生,不到一个月。
这个《红岩》故事的“原型版本”,记录着重庆地下党遭受大破坏和狱中斗争的真实历史。透过报告的字里行间,《红岩》人物许云峰、江雪琴、成岗、甫志高的原型一个个从历史上生动地浮现出来。他们告诉后人的,又是一部怎样的“红岩”?
【《挺进报》激怒特务】
他拿起听筒,“嗯”了两声,接着就吼叫起来。“总裁手令,限你们三天之内,立即找到《挺进报》的巢穴……否则,提着狗头来见我。”(引自《红岩》)
在真实的历史中,这怒气冲天、咆哮如雷的人名叫徐远举,与小说中反面人物徐鹏飞的官职一样,是国民党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处长。二处其实就是国民党特务组织在西南的领导机关。罗广斌在报告的一开头就说:“《挺进报》引起了以伪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为首的特务机关的注意。”
《红岩》的故事,就是从《挺进报》开始的。
1948年3月初,国民党重庆行辕主任朱绍良的办公桌上出现一封“亲启”信,里面竟然掉出一封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警告信,还有一份地下党重庆市委主办的《挺进报》。共产党的地下宣传材料,竟然出现在国民党地方大员的案头!朱绍良又惊又怒,一个电话把负责西南特务组织的徐远举召去臭骂了一顿。
据徐远举后来交代:“一进门就熊了我一顿,朱对人外柔内刚,一向不大熊人。我挨了熊,自知祸事来临。果然,他交给一封信。这是一封警告信,内中还夹有一份《挺进报》。”
朱绍良怒气冲冲:“现在还未到时候,共产党就搞到我头上来了。在重庆这样嚣张还了得!这个火种非扑灭不可,你务必破案。”当即就给徐远举写了个指令,勒令限期破案。
《挺进报》怎么会跑到朱绍良的办公桌上?这要从当时重庆的中共地下党组织说起。
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在1947年秋天成立时有4位委员。书记刘国定,对外人自称姓“黄”,因为个头儿不到一米六,熟人都叫他“刘矮子”,公开身份是一家牛奶厂的会计主任。副书记冉益智,兼任组织部长,在4人中年龄最大。委员许建业,配合刘国定搞工运工作,在志成实业公司当会计掩护身份。另一位委员李维嘉,兼任宣传部长,直接领导《挺进报》,也是4位委员中今天唯一的健在者。
李维嘉现住在成都,离休前是四川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12月22日,记者来到他的家中,这位88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回忆起57年前的往事,思维清晰。
《挺进报》诞生于1947年。那年年初,国民党当局在重庆悍然封闭了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和《新华日报》,人员强迫遣送回延安。原以为这下万事大吉,没想到却冒出个《挺进报》,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传播“红色”新闻。
小说中,《挺进报》由成岗连刻带印、一人忙活。但据李维嘉回忆,《挺进报》的工作人员其实有三个。“蒋一苇做编辑,还刻写蜡纸,陈然管油印。印好后交给刘镕铸,刘镕铸还负责经费和纸张。”
“1948年2月,我接到上级川东临委的指示:对敌开展攻心战,把《挺进报》寄给敌人头目。”当时,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解放军打退了老蒋百万军队的进攻,转入了战略反攻,向外线作战。李维嘉记得,从第十五期(一说第十六期——编者注)开始,《挺进报》放弃了“对内发行,注意保密”的方针。
刘镕铸等人四处收集各种机关、公司、商号的信封,专给国民党头目邮寄和递送《挺进报》。不仅是朱绍良,当时重庆市市长杨森以及众多国民党政府官员都收到了报纸。
“但现在看起来,当时‘对敌攻心’的策略是过于冒进了。”老人话锋一转,语气低沉。
1948年4月初,特务就找到了破坏《挺进报》的突破口,时距朱绍良的雷霆震怒,仅仅一个月。由《挺进报》被敌人侦破开始,最终导致133人被捕、重庆地下党全线瓦解,甚至牵连到整个四川的我地下组织。比起《红岩》小说,真实的历史更加曲折震撼。
【任达哉供出“老许”】
《红岩》故事的开头,狡猾的特务黎纪纲和郑克昌蒙骗了沙坪书店店员陈松林,从而抓住甫志高。事实是,1948年初,在重庆的民生路上,的确有家进步书店。书店店员也是个年仅18岁的地下党员,名叫陈柏林。
国民党保密局重庆站特务李克昌注意到陈柏林,是因为有人告密说陈柏林藏有《挺进报》。李克昌便派了一个叫曾纪纲的特务以失业青年的身份接近陈柏林。曾纪纲很善于伪装进步,他跟陈柏林彻夜交谈,谈苦闷、谈人生、谈志向……终于骗取了陈柏林的信任。
陈柏林等人遭逮捕的细节,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陈柏林要求上级“老顾”亲自考察曾纪纲,约好见面的时间地点自然也“通知”了特务;一说是曾纪纲在书店见到过“老顾”,特务通过盯梢发现了他的居住地。“那时《挺进报》案才开头,特务用刑很重。”罗广斌后来在给党组织的报告中这样写道。酷刑之下,年轻的陈柏林坚贞不屈,而他的上级“老顾”却叛变了!“老顾”承认自己是中共重庆城区支部的书记,本名任达哉。
根据徐远举在解放后的交代:“任达哉不堪毒刑拷打,交出了他的领导杨清,说杨清经常约他在保安路警察局对面某茶馆见面。我即派二处渝组组长季缕,押任达哉去保安路约定地点寻找,转了两天的马路,于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保安路警察局对面某茶馆将杨清抓到。”
许云峰猛然见到甫志高守在门外,领着两个陌生人正要挤进茶园。他知道情况不好,便两手按住桌沿,低声地神色不变地说:“老李,马上通知转移,甫志高叛变了。”(引自《红岩》)
“杨清”其实就是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委员许建业,《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之一。任达哉因为是当时第一个叛变的共产党员,所以成了《红岩》中叛徒甫志高的第一原型。
【许建业急中出错】
许建业是位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深陷囹圄,但他担心的,却不是自己。
李维嘉自始至终也没见过许建业。“刘国定、冉益智和我,我们三个是市委常委,隔段时间开次会,彼此的真实身份、真实住址都清楚。但许建业不参加我们的会。我只知道还有个市委委员叫‘老许’,协助刘国定搞工运工作。”虽是在地下战线并肩作战的同志,但这就是李维嘉对许建业的全部印象。
反倒是徐远举回忆起的细节更多些:“他身体强壮,气宇轩昂。我问他的姓名、年龄、籍贯、住址,他一字不答。经用各种酷刑拷打,几上几放,只说他叫杨清,邻水人,住在过街楼某旅馆。”特务跑到过街楼调查,那家旅馆根本不存在。
许建业的公开身份是志成公司会计,他其实就住在志成公司的宿舍。由于老许被捕后一口咬定叫“杨清”,住在某旅馆,敌人事实上尚未掌握他的真实身份和住处。但老许本人却万分焦虑,因为他的宿舍床下,还藏着十几位工人申请入党写的自传,这些东西若是落入特务之手可就麻烦了!
怎么办?这时,一个名叫陈远德的看守出现在牢房门口。从陈远德的口中,许建业得知他曾给狱中党员往监牢外捎过信。老许情急之下,便托陈远德送封信给志成公司的地下党员刘德惠,信中嘱咐刘毁掉床下的文件。
不幸的是,信落到了徐远举的手上。徐远举派人包围了志成公司,严密搜查。不仅找出了陈丹墀、余祖胜等18位工人的入党自传,还弄清了“杨清”的真名叫许建业。
许建业眼见一位位同志被关进监狱,强烈的自责与内疚使他在狱中三次触壁自杀未遂。在以后的审讯中,无论敌人怎么严刑拷打、冷嘲热讽,许建业始终不再开口讲一个字,只以沉默回应敌人,直到3个多月后被敌人杀害。
【刘国定意外被捕】
志成公司出事的第二天,一名身材矮小的男子走进公司,刚进大门就被特务扣住。一搜身,搜出个证件,证明此人姓刘,是南岸牛奶厂的会计主任。但是,特务在向志成公司职员求证时,有人却说,这个“矮个子”姓黄,经常来公司,还有个“胖子”也一起来。
证件上姓“刘”,别人说姓“黄”,这个问题实在不好解释。“矮个子”便承认了自己确实姓刘,是许建业发展的候补党员,入党刚刚两个月,并写了“悔过书”。敌人信以为真,以为是个小人物,对他并不重视,当晚将他关进了渣滓洞。
“矮个子”不是别人,正是地下党重庆市委书记“刘矮子”刘国定。
为了脱险,刘国定“供认”说,自己只是个“交通”,帮许建业送过一封信到南岸永生钱庄,交给李忠良和余天,别的活动都没参加过。李忠良是个1947年入党的年轻党员,曾被组织派往梁(山)大(竹)达(县)地区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和几位起义骨干一起躲在永生钱庄——自己的家中隐蔽。此前,刘国定曾写信通知李、余两人转移,他估计敌人可能抓不到人。
然而李忠良等人并没转移,被赶来的特务抓了个正着。
4月9日,徐远举亲自审讯,稍一动刑,李忠良便招架不住,供出王敏、邓照明等30多名参加“梁大达”地区武装起义的人员。李忠良顺便又提及了一个积极分子,叫余永安。
根据李忠良的叛变口供,徐远举抓到了余永安。余永安确确实实是个党外群众,徐远举从他口中只逼问出一个叫“老张”的人。至于“老张”的真实身份和在党内的职务,余永安确实不知道。但余永安说,在“老张”那儿见过《挺进报》,还说“老张”要在4月15日或者16日找他取钱。这个“老张”究竟是谁呢?徐远举很好奇。
就在徐远举提审李忠良的当天,李维嘉从平时上班的南岸李家沱中国毛纺厂过江进了城。刘国定、李忠良被捕的事情,他一点儿不知道。
进了城,李维嘉先跑去医院看刘国定的爱人,她正在医院里生小孩。“她很焦急,说老刘可能出事了,几天没来了。我就赶紧跑到市委的秘密联络站——汉利药房。那里的人告诉我,刘国定出事了,老萧约我在心心咖啡馆见面。”
李维嘉提到的老萧,正是当时重庆市委的上级——川东临委的秘书长萧泽宽。老萧因为身体比较胖,周围的人管他叫“胖子”。
两人在咖啡馆里见了面,商量该怎么办,有关人员要不要撤退。由于刘国定被捕原因不明,老萧分析认为,刘国定很可能在敌人眼里只是有嫌疑,可以顶住,还可以设法营救。所以两人并没有确定疏散一切可能波及的人。
老萧的分析本来很准确,只是事态的发展,谁也无法预知。“如果当时决定疏散人员,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人被捕。”50多年后,耄耋之年的李维嘉回忆起这一段往事,突然沉默了。他静静地坐在沙发上,长久地不发一言,双手交叠放在腿上,只有手指的微微颤动,仿佛在偷偷泄露着老人此刻内心的不平静与自责.
【冉益智推倒多米诺】
心心咖啡馆接头之后,4月10日,李维嘉与萧泽宽赶到中央电工器材厂,找在那里上班的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冉益智商量对策。冉益智40岁上下,瘦高个儿,戴着个近视镜,很像位读书人。他神色紧张地将他们拉到一边说:“厂里不安全,不能在这里开会。”碰头会只好推了一天改在别处,结果到了时间冉益智没来,预定的会议又没开成。
“老萧说,他没来,就让他到北碚去。当时约定,北碚的会我们三个人都必须到,除非是被捕了。”李维嘉回忆。
三人确定的接头时间是4月17日中午12时,李维嘉与萧泽宽如约赶到,冉益智却又没来。
其实冉益智是到了北碚的。那天上午9时许,冉益智从北碚街头的一家小饭馆走出来,走过北碚公共体育场,在文声书店转弯处,碰上了一个熟人——自己联络过的党外积极分子余永安。
余永安被特务押着,当天已经在北碚街头转悠了好久。他一看见冉益智,马上点头向特务们示意,特务们一拥而上。原来,冉益智就是余永安供出、徐远举想抓的“老张”。
徐远举对自己“即抓即放”的策略很满意:他大胆地恢复了余永安的“自由”,同时派人跟踪监视、电话监听,果然得知“老张”要去北碚。
冉益智被连推带搡地弄进附近一家旅馆。特务给他几个嘴巴子。冉益智刚想喊叫,特务伸手拉过被子,往他头上一捂。冉益智顶不住了,承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当时连特务都无法相信,他们居然抓到了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分管组织的副书记。
“那你的上级、市委书记是谁?说!”
“市委书记?早就被你们抓住了呀,就是刘国定呀。”
徐远举如梦初醒,重新提审刘国定。刘国定这个有着10年党龄、被上级领导器重的市委书记彻底叛变了。从他的口中,徐远举知道了川东临委的整个领导班子,还知道了出版《挺进报》的地下党员。至此,整个重庆中共地下党组织完全暴露在敌人的面前。
三位市委常委中的两位叛变了,最危险的自然是李维嘉。徐远举高度重视,出动了300多名特务,守候在个个码头、口子,一定要将李维嘉生擒活捉。
“因为没和冉益智接上头,我第二天回家时就很警惕了。”李维嘉住在临江门外的华一村,平常回家走的路,他这次没走。本该坐到终点站七星岗,但李维嘉在上清寺就跳下公共汽车,沿着江边往华一村溜达。他的步速不快,时不时地前后左右看一看。远远的,能看见自己家了,李维嘉停下脚步,仔细张望。情况不对!他看见家里好像有几个陌生人。这时,平常帮李家带孩子的小姑娘站在门口,也发现了李维嘉。小姑娘偷偷朝他摆了摆手。李维嘉明白,特务找上门来了。他马上转身离开。
这个时候李维嘉才晓得了事态的严重性。“认识我家的只有刘国定和冉益智。特务来家里抓我,肯定是他们两人中有人叛变了。”
“我下面的组织关系,都是我当委员时他们交给我的。特务都跑到我家里来了,估计其他人也是凶多吉少。陈然他们怎么样,被捕没有,也不知道。”李维嘉抱着一线希望,赶紧写了两封示警信寄出去。
4月19日清晨,天低云重,细雨霏霏,李维嘉带着悔恨与焦虑匆匆赶往成都,向川康特委报警。两封信中有一封是写给《挺进报》陈然的。信上说,近日江水暴涨,闻君欲买舟东下,祝一路顺风。“署名没敢写自己,我写的是彭云,就是江姐和老彭的儿子,陈然也知道彭云。一看就应该知道是党内同志在向他示警。”李维嘉后来得知,那封信陈然收到了,但却没有及时转移,被特务抓住。陈然本有机会脱身,为何没走?
“最后一次见陈然是在4月12日,白象街茶馆,我给他带了一笔经费,还告诉他出事了,有同志被捕,让他赶印几期《挺进报》出来,好让敌人觉得《挺进报》还在出版,他们抓住的人与《挺进报》无关。这样就可以减轻被捕同志的嫌疑。他完全是可以走的,只是太执着地想完成党组织交代的工作了。”
【133人被捕入狱】
刘国定和冉益智叛变后,为了讨好敌人,竟然开始以出卖同志来争宠邀功。
1948年4月18日,北碚区学运特支书记胡友猷和为《挺进报》提供新闻稿件的电台支部委员张永昌被捕;
19日,沙磁区特支书记刘国鋕及其女友曾紫霞被捕;
27日,北区工委委员王朴被捕;28日,电台支部委员成善谋被捕……
1948年6月初,冉益智再次“开口”。6月11日,带着特务抓到了川东临委副书记、中共“七大”代表涂孝文。随后,涂孝文叛变。根据他和冉益智的口供,中共万县县委书记雷震、万县县委副书记李青林、负责川东临委和下川东联络的江竹筠、下川东地工委委员唐虚谷等二三十位地下党员被捕。
那段时间里,刘国定正在南京接受军统特务头子毛人凤的接见和嘉奖。因为他一口气出卖了中共中央上海局委员钱瑛,上川东地工委委员骆安靖,重庆的党员干部李玉佃、王丕钦,秀山的党员干部罗广斌等多人。
大逮捕从1948年4月一直持续到9月。年底,风波再起,刘、冉又联合出卖了成都川康特委的领导人,致使川康特委书记蒲华辅被捕。蒲华辅在酷刑下又出卖了齐亮等人。
据统计,因敌人围剿《挺进报》而被捕的共133人,其中县级以上干部40人。除上海、南京8人外,被杀害的53人,下落不明(大半牺牲)35人,营救和突围脱险25人,自首变节后仍被敌人枪杀的4人,叛变投敌当了特务的8人。
被捕的革命者大多被关进了渣滓洞和白公馆两座军统监狱。在那里发生的故事,若干年后被写成小说,感动了共和国。
【铁狱丹心―《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之二】
重庆市西北有座山。它翠霭浓浓,遇风雨则万籁齐鸣,丛林清响,古人会意,称之为歌乐山。记者踏上这里的山路时正值隆冬,但歌乐山苍翠依然,只是片片秋黄铺陈其间。山上有种树,数量不多,偶尔能望见几棵,常年工作在此的人也叫不出它的名字。虽是冬天,它却开着花,红艳艳的,耀灼着记者的眼睛。那多像革命者丹心一片――“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
牢狱中的斗争是《红岩》中着墨最多的部分,扣人心弦又荡气回肠。从档案材料上、亲历者和研究者的口中,记者了解到一些狱中斗争的真实历史。它们仿佛是小说故事的影子,让人觉得熟悉又陌生。
【《红岩》作者入狱经过】
渣滓洞监狱位于歌乐山山脚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理位置很是隐蔽。监狱铁门索性修在了十几级台阶之下,墙头缠绕的电网、院内矗立的岗楼,只有走下台阶时才看得见。
渣滓洞原是一家小煤窑,因出产的煤少渣多而得名。1947年12月,它成为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关押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949年11月27日被大火烧毁。如今的渣滓洞,其实是上世纪60年代依原样复建的。
架着电网的高墙上,写着端正的楷体大字:青春一去不复返,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
又一处高墙上,一笔不苟地用隶书体写着黑森森的字: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尤!(引自《红岩》)
渣滓洞内院院墙上,如今依然是这几行标语,与小说中提及的一字不差。标语正对着一栋二层楼房和几间平房,栅栏式的签子门禁锢起牢房18间。透过这样的签子门,三四百位曾经关押在此的革命者,只能看到手掌般大的一块放风坝、箩筛般大的一块天,再有就是电网高墙和墙上的标语。
1948年秋末,一个浓眉大眼、身着学生服的小个子年轻人,平生第一次见到了这几行标语。他就是后来成为《红岩》作者的罗广斌。
罗广斌那年24岁,年初时刚刚入党,也是被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出卖而被捕。但从罗广斌入狱第一天起,大家就用怀疑、警惕的目光盯着他,还把他安排在屋角靠近马桶的地方住。原因是罗广斌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罗广文。
罗广文当时是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在四川境内手握重兵,就连西南地区军统特务头子徐远举也不得不惧他三分。据说,抓捕罗广斌前,徐远举曾找罗广文“商量”:有人供出你弟弟是共产党。罗广文也怕落个“袒护共匪”的罪名,便说:“我这个弟弟从小不服管教,你把他抓去教训一下吧,但一定要保住他的命。”特务们就按照罗广文提供的家庭地址,在成都抓到了罗广斌。
但在解放后交给党组织的秘密报告中,罗广斌记录下的很多东西,显然是来自难友们之间推心置腹的谈话。他后来是如何得到大家信任的?这得从罗广斌在狱中的表现说起。
罗广斌被捕时入党刚半年,情绪难免紧张。“刚进牢,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度日如年’‘完了’,在大脑的一片混乱中,只还记得老马(马识途)的一句话:不管直接、间接、影响别人被捕,都算犯罪行为!我当时并没有为了人民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绝对明确的意志,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不影响任何朋友。”罗广斌后来在一份自传中回忆道。
凭着这股子义气劲儿,罗广斌在审讯中态度强硬,毫不屈服。特务无奈,带着叛徒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副书记冉益智来跟罗广斌对质。罗广斌并不认识来人。冉益智却不着急,慢慢背出一段话:为了反抗家庭对自己婚姻的干涉和压制,1944年离开家庭到昆明找到马识途在西南联大学习读书,在马识途的帮助教育下,参加到“民青社”、“六一社”和抗暴活动……
这不是自己申请入党时所写的自传吗!罗广斌这才相信了,眼前这个人真的就是地下党里主管组织工作的上级领导。这样的人竟然也叛变了,或许就是他出卖了自己!罗广斌又是震惊又是丧气。他不愿再看见冉益智的嘴脸,便朝特务喊了一句:送我回牢房去!一进监牢内院,罗广斌就大喊:冉益智叛变了。徐远举得知此事大为光火,下令给罗广斌戴上一副脚镣,40斤重。
除了罗广斌的英勇表现,他能取得大家的信任,还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曾与罗广斌一同关在渣滓洞的傅伯雍向记者回忆起当时情形。傅老现住重庆市垫江县,今年87岁。老人的耳朵不大好使,即使戴上助听器,记者提出的问题,也需要老伴儿在耳边重新嚷嚷一回。但他的记性并不差:“我起初听说,罗广斌就是罗广文的亲弟弟。罗广文那会儿是‘剿匪’头目,镇压武装起义时,杀了我们很多共产党员。”所以一开始,傅伯雍和其他难友一样,对初来乍到的罗广斌并不信任。
“后来呢,是江姐传话出来,说此人可靠。我们才开始跟罗广斌打招呼。”傅伯雍说。傅伯雍提到的江姐,正是《红岩》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江雪琴,现实中的江竹筠。她是罗广斌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对罗广斌脱离家庭、投身革命的经历很了解。她的被捕入狱,比罗广斌早三个月。
【“江姐”怎么喊出来的?】
“江姐!”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想起。江姐一转眼,便瞥见一个瘦长的人影,闯进门来。啊,这人是甫志高。……“你怎么知道我住这里?”“老许亲口告诉我的呀!”(引自《红岩》)
现实中江竹筠被捕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她在万县地方法院会计室当职员,化名江志伟。5个月前,她的丈夫、川东临委委员兼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彭咏梧在组织武装起义时壮烈牺牲。地下党组织本想将她调回重庆工作,江竹筠拒绝了。她继续留在老彭战斗过的地方,担任川东临委和下川东地区地下党组织的联络员。
1948年6月14日早晨,江竹筠走在万县地方法院街的石梯路上。下了石梯路,刚走到马路边,江竹筠忽然听到有人喊她。回头一看,原来是冉益智。在重庆时彭咏梧因工作需要,与冉益智有过联系,江竹筠知道来人是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的副书记。
当时,重庆许多党员被捕的风声已经传到下川东地区。江竹筠马上警觉起来:“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冉益智支支吾吾地说:“三哥……就是老王……他要我来……”三哥和老王指的都是中共川东临委书记王璞。江竹筠更觉不对,按照地下工作纪律,公开场合不能这样提及领导人的真实姓名的。江竹筠不再理睬冉益智,一扭头,绕过冉益智,径直朝前走。
冉益智急了,直接跑上前来,双臂一张,拦住江竹筠的去路。“你想干什么!”江竹筠愤怒地伸出手,想推开冉益智。但两名特务已经冲了过来,抓住了她。
其实,向特务提供江竹筠住址的倒不是冉益智,而是也已叛变的川东临委副书记兼下川东地工委书记涂孝文。
江竹筠被特务从万县坐船押回重庆后,关进了渣滓洞。在那段时间里,刘国定、冉益智、涂孝文等地下党高层领导人相继叛变,重庆及整个四川地区的地下组织遭到大规模破坏,不断有地下党员被捕入狱。
“监狱的氛围很压抑。眼见着几乎每天都有人被关进来,大家的思想很不稳,人心浮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编研室主任刘和平研究《红岩》史实多年,道出小说中不曾提及的狱中另一面。
江竹筠刚入狱时,难友们都叫她“竹筠”,没人称呼她“江姐”。当特务提审江竹筠时,大家很关注,也很不放心。作为重庆与下川东地区的联络员,江竹筠掌握着许多特务们日思夜想的线索。大家不知道这位身材瘦小、身高只有1.45米左右的女同志能不能顶住敌人的酷刑,会不会像刘、冉等人那样叛变革命。
提审那天,特务一早就把江竹筠拉到刑讯室里。这个刑讯室就在渣滓洞外院,如今不准参观者进入,但每一个来此的人都会透过开启的窗子向里张望上半天。里面光线很暗,靠墙的木架上挂着一溜大大小小的铁镣,一张木桌上摆着鞭子、狼牙棒、竹筷子……即便允许人们进入,那样的一间房也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特务用编成一排的竹筷子夹她的手指,想撬开她的嘴。江竹筠疼得晕过去3次。敌人很阴毒,为了避免她再次昏死,他们一点点加劲,很疼但又不会疼晕过去。
直到傍晚时分,特务才把江竹筠架回牢房。难友们纷纷隔着签子门向外张望。江竹筠的十指血肉模糊,明明白白地显示出她的坚贞不屈。当时,也不知道是谁,情不自禁地喊出一声:“江姐!”从那以后,难友们改口喊“江姐”,对她充满敬意。
后来,罗广斌在给党组织的报告中写道:“江竹筠受刑晕死三次,杨虞裳失明月余,李青林腿折残废,是每个被捕的同志所共同景仰的。江竹筠曾说过:‘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在被捕()同志们当中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渣滓洞里的斗争士气也陡然一振。
【“大联欢”确有其事】
元旦那天早上,天还未亮,女室一带头,每一间牢房同时响应,像一阵闪电,爆发了洪亮的歌声。人们纵情高歌,唱完一支又一支。
新年大联欢开始了。(引自《红岩》)
对于小说中浓墨重彩描写的那场狱中“元旦大联欢”,因为事隔多年,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各种回忆材料有不少出入。但“元旦大联欢”确实发生过,而且是发生在己丑年(1949年)的大年初一,这一点,大家没有异议。
1948年底到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结束,国民党主力部队全线溃败,两种命运的决战胜负已分。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南京政府由李宗仁代理总统,同意我党提出的条件为和谈基础。
己丑年的春节就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来临了。
“那个大联欢,我是参加了的。”多年以后,傅伯雍还记得,早晨大合唱是楼一室带的头。但也有回忆材料上说,是女牢等不及先唱起来的。
反正唱完歌就是大联欢。
“罗广斌站出来,说要给大家跳个‘踢踏舞’。”傅伯雍说。那之前,罗广斌刚刚被敌人又加上一副重脚镣,罪名是给新关进渣滓洞的共产党员齐亮传小纸条。“他那哪儿是跳舞啊,其实80斤的镣在脚上也跳不起来。”老人说话的语气仿佛是在嗔怪一个自己厚爱的晚辈。87岁的傅伯雍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那时也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人。“他得用手把铁链提起来,两只脚在地上前后摩擦,把铁链拖来拖去,哗哗啦啦地响,这就是他的‘踢踏舞’了。”
这时,女牢的战友们全体出场了,预示着一个更精彩的节目。
她们披着漂亮的舞蹈服装,绣花被面暂时变成了舞衣,闪着大红大绿的丝光,十分优美好看。
一边扭着秧歌,女同志们又齐声唱起歌来。(引自《红岩》)
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现实中,女牢战友们表演的秧歌都是大联欢的高潮。罗广斌在交给党组织的秘密报告中,也没忘记下这一笔:“最后女室杨汉秀利用她的社会关系,正式要求所方准许女室表演,所方同意了,结果竟是一场化装的秧歌,弄得所方哭笑不得。”
杨汉秀把鲜红的被面往下一扯,腰间一扎,头一个冲上放风坝,扭起秧歌,边扭还边唱: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解放军。
几个看守特务干瞪眼也没敢拦着,杨汉秀的特殊身份成了敌人的忌惮。她其实是当时国民党重庆市市长杨森的亲侄女,因为暗中购买武器、支持地下党武装起义,在1948年8月被捕。
就是这位有名的杨大小姐,出嫁时抬盒摆了半条街,她却毁家纾难投身革命,改名换姓叫“吴铭”。抗战胜利后,她接受党组织的秘密任务,从延安回到重庆。党交给她的任务是:若和平协定得以维持,就做上层统战工作;若形势逆转,就策动反蒋武装斗争。
那次秧歌舞之后,杨汉秀被杨森的一个小妾保释,接出渣滓洞。但她“屡教不改”,指着鼻子大骂杨森反动成性。“大伯父”恼羞成怒,又把杨汉秀抓了起来,秘密关押。
此后的20多年里,人们一直以为她牺牲在了渣滓洞监狱。直到1975年夏天,有人反映,解放前在金刚坡发现过一具女尸,尸体上还带着手铐。有关部门组织挖掘,经过鉴定证实是杨汉秀的遗体。1949年9月23日,她被特务用一根草绳勒死,草草浅埋于金刚坡,被当地农民发现后埋葬。26年后,忠骨犹存。
1977年,杨汉秀的儿子在清理母亲遗物时,才知道她就是党组织派往重庆的“吴铭”。
【饮水池其实没挖成】
没有任何工具,人们就用指尖去掏挖泥石,艰难地但是一心一意地扩大着水坑。使他难以忘怀的是,一个断了一条腿的女战友,边挖,还低声唱着一首歌。
……果然,正像他昨夜想象的那样,山泉已浸满了土坑。一池清水,映着碧天,闪动微微的涟漪。(引自《红岩》)
小说中的这段情节取材于渣滓洞里真实发生的一场“饮水斗争”。
“特务每天就发一钵水,”傅伯雍用手比划着一个饭盆大小的容器。“一个牢房二三十人哪够啊,女同志生活就更困难了。”那是1949年的夏天,两个多月里,重庆没有下雨。
有天放风,难友们有了惊喜发现。“外墙墙脚有个缝缝,大概就在楼一室和楼二室之间。(墙缝)被水浸湿了,周围的地上也有湿湿的水印。陶敬之就说,咱们来挖个小坑坑,把水挖出来。”陶敬之是位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被叛徒涂孝文出卖关进了渣滓洞,被捕时是湖北宜昌特支书记。
“开始时候,大家的确是用手抠,水越聚越多,但大家的手也破了、肿了。后来我们就想做个挖水的工具。”傅伯雍记得,想来想去,大家想到了做床板的楠竹片。牢房里正好有位难友刚收到家人送的罐头。“我们就抽出个竹片片,拿罐头铁皮把它一点点削尖。”
陶敬之有点急脾气,一心想早点把水挖出来。一轮到他放风,他马上端起盆子,扔两件衣服进去,走出牢房门。“我要洗衣服,得找楼下的傅伯雍借肥皂。”他朝看守“解释”了一句。看守一点头,他噔噔噔地跑到傅伯雍的牢房门口要竹签儿。
陶敬之高度近视,根本没注意到看守“狗熊”正死盯着他。竹签子刚到陶敬之手上,便暴露了。
“这个是谁削的?”看守特务冲着楼下八室一阵咆哮。傅伯雍站了出来:“我做的。”
“把他们拉出去!”傅伯雍和陶敬之被拽到放风坝上,收风了也不准回去。“多大的太阳啊,我穿的衣服全湿了。‘猫头鹰’还拿个木头片片,叫我们伸出手来。我们才不伸呢,他就照着我们乱打一气。”傅伯雍说。“特务打人啦!”“不准打人!”这时,楼上、楼下,每间牢房都传出吼声。特务一时被吓住,只得住手,但坚持不肯放两人回牢房。
渣滓洞监狱里有个狱医,姓刘,很同情被关押的革命者。有难友就偷偷托他想想办法。刘狱医跑去给“猫头鹰”和“狗熊”一人送了三支烟,又说,这两人是病号,再晒下去出人命怎么办。特务这才同意放人。
“跟小说写的不一样,饮水坑最终没挖成。”傅伯雍说。但从“饮水斗争”之后,特务被迫同意增加供水。每天早上放风时,特务点名,一间牢房出两人,到监狱外的小河沟里去挑水,大家的饮水问题就是这么解决的。
【绣红旗的到底是谁?】
“线儿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绣出一片春消息。”1964年,一曲《绣红旗》唱遍大江南北。
绣红旗的牢房如今已经辟为展室,就在白公馆平二室。一面“五星红旗”摆在橱窗里。
叫它“五星红旗”有些牵强:一颗大黄星居中,四颗略小些的黄星分列四角——这和真正的五星红旗实在对不上号。但是,除了“五星红旗”,任何人想不出更好的名字来称呼它。
在人们印象中,绣红旗的是江姐她们,事实上却另有其人。
狱中联欢会上的“踢踏舞”之后,特务们被罗广斌气得没法子。再加副脚镣?没用的。他们干脆“打发”罗广斌“上大学”了。按照罗广斌在报告中的说法,警备部、二处等地是“小学”,渣滓洞是“中学”,白公馆则是“大学”(一说,渣滓洞、白公馆是中学,贵州息烽集中营是大学——编者注)。关进白公馆看守所的,都是重犯。
就在罗广斌被转押到白公馆8个月之后,1949年的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0月7日,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7天后,白公馆的难友们听到了消息。在看守特务的监视下,他们激动地欢呼,但是只能用耳语般的音量;他们激动地拥抱,但下一个动作只能借势在地上连连打滚。
那一夜,没有人睡得着。罗广斌忽然有了个主意。
“同志们!我们也应该做一面五星红旗,我们要打着这面红旗冲出牢门去!”
“老罗就扯下他的红花被面,那时我们还不知五星图案是如何排列的,大家就悄悄议论,认为应放在旗中央,形成圆圈。”
这是从白公馆脱险的毛晓初的一段回忆。他曾与罗广斌一起关在平二室,又一起脱险,后来当过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说是绣,罗广斌他们既没剪刀,也没有针线。他们是用一把铁片磨成的“小刻刀”,将黄色的草纸刻成五颗五角星。没有浆糊,就用剩饭粒把星星粘到了红绸被面上。
五星红旗做好了,虽然制作粗糙,难友们却把它像宝一样地藏在了牢房一块地板下,直到解放后取出。多年后,这面红旗的原件早已遗失,现在展出的红旗是按照《红岩》小说中的描述复制的。或许这是共和国土地上唯一一面不像五星红旗的“五星红旗”。
除了这面五星红旗,关在渣滓洞和白公馆里的革命者还准备了好些建议,希望出狱后,还能为建设新中国出把子力。然而此时,濒临灭亡的敌人狗急跳墙,正要实施最后的疯狂。零星的屠杀已经开始。
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分,1949年11月27日,关押在白公馆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黄显声早起将桌上的台历又撕去一页。他没有想到,这本日历就此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
【拂晓悲歌—《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之三】
在歌乐山烈士墓工作人员的印象里,每年的11月27日,这一带都会下雨。这个日子没有写进《红岩》。因为小说的结尾是一场枪林弹雨、血火交融的大越狱,并以革命者的胜利告终。
小说的作者可以拒绝让真实的结局在文学作品里再次上演,但历史却永远无法抹去那惨绝人寰的一幕:1949年的11月27日,185位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含恨饮弹,血染歌乐山,从大屠杀中侥幸脱险的只有罗广斌等35人。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57天,距离重庆解放仅差3天。
那晚,歌乐山细雨霏霏。
【曾让罗广斌出狱求援】
盛国玉如今儿孙满堂,住在老家重庆垫江县。从小到大,她第一次出远门就是被特务从垫江押送到重庆,关进渣滓洞女牢二室。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进渣滓洞,牢里的姐妹们有了新的话题。“我们常常一起讨论,新中国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儿啊。有人说,咱们女同志应该有花衣服穿。有人马上就添上一句,应该有两件,可以换洗。”说这话时,盛国玉她们穿的是囚服,胸前胸后都画着个大叉叉,难友们叫它“叉叉服”。
“喜讯在渣滓洞传得很快,有人乐观情绪多起来,觉得我们坐牢坐不到好久了。”傅伯雍跟盛国玉是老乡,当年一起被捕,一起被关进渣滓洞。这位87岁的老人还记得:“那个时候,楼上的人就喊我们贡献些材料,说是要给新中国建设出主意。楼上好像还专门成立了个设计小组,王敏是起头人。”
这些长年坚持地下工作的人们心里高兴啊!以后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再也不用小心翼翼地伪装、提心吊胆地隐蔽了。在这个心愿实现之前,铁窗下的革命者暂且把热情化作条条建议。“齐亮还提出,新中国要向苏维埃学习,所以鼓励我们学俄文、学英文。”傅伯雍回忆说。
但是,胜利与牺牲可能同时到来。这一点,很多革命者也明白。他们准备死,但不放弃生的希望。
关在白公馆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周从化认为:“……如果有人带信出去,并且领路和说明情况,就可以有相当武装力量突袭中美合作所,解放白公馆和渣滓洞,保全几百个干部……”白公馆的“党员核心”陈然、刘国鋕等人反复研究后,决定让罗广斌去请求“自新悔过”,寻找出狱的机会,以便与党组织和周从化将军介绍的武装力量取得联系,对两座监狱的人员实施营救。
罗广斌本来不乐意:“我自己知道,要求坚决地为组织牺牲,我是能够苛求自己作到的。但进一步的‘牺牲自己的气节’——虽然这已不是单纯的气节问题了,我却不愿意,……”罗广斌在解放后的回忆自传中写道。
深受难友们敬重的老党员谭沈明来给罗广斌做工作:“我们不仅要能为革命贡献生命,而且还要要求忍辱负重。”他说服了罗广斌。狱中共产党员又用书面形式为罗广斌请求“自新悔过”出狱的问题作了说明。但等到将罗广斌出狱后的联系方法、突袭营救方案和时间都确定下来时,已经是1949年11月10日了。即使出得去,再从狱外组织营救,时间恐怕来不及。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施。
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冲出去?白公馆关着四五十人,看守只有6名,其中4名都已被革命者做过思想工作。解除他们的武装,冲出白公馆比较容易。但是,白公馆周围还有一个警卫连,与他们作战就很困难了。即使白公馆越狱突围成功,渣滓洞里关押的革命者怎么办,敌人会不会把他们当作人质而全体枪决?手无寸铁的人们如何再去解放渣滓洞呢?这个办法也行不通。
在这种兴奋与焦虑、希望与担忧交织的气氛下,一位名叫许晓轩的老党员站了出来。他要求难友们稳定情绪,开展讨论,为已经取得政权的党提出建议。如果有人能活着出去,就把这些建议汇报给党组织。
而此刻,人民解放军已在北起长江、南至湘桂黔边境的千里战线上,开始向大西南发动强大的攻势。1949年11月22日,解放军突破白马山防线,直逼重庆。11月24日,解放军开始总攻重庆。
【毛人凤下令“清理积案”】
重庆解放指日可待的意思,在歌乐山的监狱里有了一种异样的表述方式。看守每每送来牢饭,总要“意味深长”地念叨两句:“吃吧,你们快点吃吧,吃不了几天了。”在白公馆二楼单独囚禁的郭德贤,有天听到了两个看守在门外走廊上小声嘀咕:外面那3个大坑挖得差不多了。
实际上,零星的屠杀早已开始了,头一个遇害的就是与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
徐远举在解放后交代:“1949年8月,蒋介石偕毛人凤到重庆布置屠杀。毛人凤分别向张群、杨森、王陵基及卢汉将军传达了台湾的决定,谓:‘过去因杀人太少,以致造成整个失败的局面。’又谓:‘对共产党人一分宽容,就是对自己一分残酷。’饬令军统西南特务机关立即清理积案。毛人凤对我说:蒋介石只是要将杨虎城杀掉。你们可将过去所逮捕的共党分子,择其重要者先杀掉一批。”
在“清理积案”的指示下,9月6日,杨虎城将军及幼子杨拯中、杨拯贵,秘书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宋振中由贵州押往重庆,当晚被秘密杀害在歌乐山的戴公祠。
10月28日,陈然、王朴、雷震等10人被公开枪杀于大坪刑场,其中包括涂孝文、蒲华辅等3名叛徒。
11月14日,又有江竹筠、李青林、齐亮等30人被特务借口转移押出了监牢,在歌乐山上的电台岚垭壮烈牺牲。
11月26日晚,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处长徐远举从特务头子毛人凤手中接过了经过批准的大屠杀名单。那天下午,解放军先头部队的两个营已经到达重庆近郊南温泉,距歌乐山只有几十公里。镇守此处的敌人力量不下一个师。双方打响了解放重庆最为艰苦、最为激烈的南温泉遭遇战。
执行屠杀的刽子手在27日下午陆陆续续赶到杨家山,他们中有看守,有特务,也有军警。下午3时,徐远举下达屠杀密令,各人进行准备;5时,举行会餐,人人宣誓“绝对保守秘密”。徐远举向刽子手们承诺:事成之后论功行赏,发给金条和经费,预备潜伏。
6时许,刽子手们兵分两路:一路赶往白公馆,一路赶往渣滓洞。
歌乐山上有条小路,从白公馆通向松林坡,那里的3个大尸坑已经挖好了。
【他们的手都是温暖的】
“刘国鋕!”晚餐后,特务开始提人。头一个就喊刘国鋕。刘国鋕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两个小时前杀害黄显声将军的枪声一响,白公馆里关押的革命者便已明白。“别急,等我先做首诗!”“死到临头,还做什么诗?”特务不由分说,把刘国鋕和谭谟铐上一副手铐,押出白公馆。
没机会用笔写,刘国鋕索性高声朗诵起来:“同志们,听吧!像春雷爆炸的,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人民解放了,人民胜利了!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声音回响在通往刑场的山间小路上。
多年以后,刘国鋕的五哥刘国琪从香港回到重庆,来到歌乐山。时任歌乐山烈士陵园园长的厉华记得,那是园里第一次接待香港来的烈士家属。烈士墓前,刘国琪讲起一件往事:就在刘国鋕牺牲前两个月,他专门从香港赶回来营救。他带了一张香港汇丰银行开出的空白支票给徐远举:“只要放了刘国鋕,你愿意填多少就填多少。”徐远举也不愿跟钱过不去,他同意只要刘国鋕签一个认错书,立即释放。但刘国鋕坚持,要释放必须无条件。刘国琪当时跪倒在地,说国鋕你不要这样死心眼,只要命在什么都在。刘国鋕满面泪流,却摇了摇头。
刘国鋕之后,坐牢10年的许晓轩也被押出来。到罗广斌的牢房前,他站住了,他想留句话给罗广斌。因为罗广斌的哥哥罗广文是国民党第十五军团司令,罗广斌最有希望活下去。“你要是能够出去,一定要把我们的意见告诉组织。还请转告党,我许晓轩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仍将这样。希望党组织经常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和作风,保持党的纯洁!”许晓轩的临终嘱托,罗广斌牢牢记住了。
眼见朝夕相处的难友被屠杀,悲愤的革命者只能拿起手中的笔。“兄弟,不要颤抖/大踏步跨出号门——他的嘴咧开,轻蔑地笑笑/‘啊,多么拙笨的蠢事/在革命者的面前/死亡的威胁是多么无力’……”写下这首诗的人叫文泽,一位在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政工干部。诗稿刚刚完成,文泽就听到特务在叫自己的名字。
罗广斌在解放后的回忆材料中写道:“我和谭沈明、文泽、宣灏三人隔着窗子握了手说:‘安心去,你们先走一步,再见。’他们的手都是温暖的,没有冷,也没有抖,喊着口号,唱着歌,从容地大步向前走了……”“每一个人,临死都是倔强的,没有求饶,国歌和口号一直不停的在枪声弹雨下响着,牢狱锻炼得每个同志——党员和非党员,成为坚强的战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天下起小雨,仿佛老天掩面而泣。
那晚的寒冷和火一样炽热的情感,郭德贤在57年后依然铭心刻骨。“‘你们一定要灭亡!共产党一定要胜利!’他们跨出牢房时都喊口号。那场景跟电影、电视上演的不一样。他们的声音并没有多大,是很低沉的。那才是从内心底发出的声音。”从重庆市广电局退休的郭德贤在病榻上对记者说。
眼看着自己的部队已经打到跟前,随时都可能迎来解放,却要在这拂晓时分被推上刑场,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面对如此残酷,从容不迫、慷慨赴死,又需要何等坚定的信念,何等无私的襟怀,何等无畏的勇气!
是夜,白公馆27位革命者殉难,还剩19人。“电话铃不停地响,我们都听得到。”郭德贤说。电话是渣滓洞那边打来要求增援的。那时,渣滓洞已杀害了两拨革命者,还剩下150多人。解放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到了,刽子手们心急火燎,已经不想按原方案分批屠杀了。
【枪声口号声响成一片】
渣滓洞方面,“那天白天没有什么异常。晚饭后,听住在楼上的男同志说,特务办公室都换上了大灯泡,还有火光,好像在烧材料。我们猜测敌人可能要撤退。”盛国玉说。
晚间下起雨,天很冷。渣滓洞女牢里的姐妹们唱了会儿歌,扭了一阵秧歌,便早早睡下。睡了没多久,盛国玉听到特务喊提人,一个小时内就提了两批。难友们都起来了,睡意全无。
深夜一两点,特务们突然走进一间间牢房:“起来,起来,办移交了,各人把衣物都带上。”所有人都被集中在楼下的8间牢房内,盛国玉和姐妹们被关进八号牢房,旁边7间牢房关着男同志。有人警惕地问了句:“把我们移交给谁?”“移交给警备司令部。”情况有些奇怪,但难友们只有等待。
脚步声突然响起,一群端着美式冲锋枪的特务转眼间冲进了渣滓洞内院。他们迅速站好,把枪口对准签子门。
那一声哨声,盛国玉和傅伯雍一辈子也难以忘记。哨声响后,枪就响了。
盛国玉记得,胡其芬一直在门口观察动静,枪响时,她第一个喊起口号:“打到国民党反动派!”口号声、骂声随之响成一片。
傅伯雍说:“打枪时,张学云就站在门口,他一把抓住门洞伸进来的枪管,想要夺枪。但是弹匣太长,卡着进不来。敌人把他打死了。就倒在我的身上。”
胡作霖扑向牢门,用身体挡住敌人的机枪眼。何雪松高喊:你们这些强盗也活不了多久了!敌人补枪时,打中了陈作仪的脚,他愤怒地站起来吼了一句:不要打脚,我起来你们打头好了!……
当盛国玉从昏死中苏醒过来,整间牢房已经是一片火海,敌人要毁尸灭迹。她冲出牢房,跳到放风坝上,躲进了旁边的厕所。
张学云倒下时,鲜血喷洒在傅伯雍身上,却因此保护了傅伯雍――敌人补枪时以为他已经死了。傅伯雍冲出牢门,本来也想往左手边的缺口墙跑。他知道,夏天发水,那里的墙曾被冲倒过。特务犯懒就让犯人们自己修。大家偷着往料里掺了好多砂子、石块、树根根,垒起没多久就倒了。第二次修好不久又有了缺口,不过垮得不多,还没来得及修。
此时,已有幸存者正攀着墙上缺口往外爬,墙哗啦啦地塌,缺口越来越大。尚未完全撤走的特务发现了火光中人影晃动,“跑了,跑了”,刽子手一边喊一边对着缺口墙的方向一阵扫射,又有一些人中弹倒下。傅伯雍见状,连忙躲进了大米储藏室,撬起地板,钻进地沟,一直躲到天亮。
【部分人策反看守逃生】
特务和军警都赶去支援渣滓洞了,白公馆反倒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罗广斌把看守杨钦典招呼了过来。杨钦典是狱中同志们的重点策反对象,对陈然、黄显声等人都很敬重。陈然牺牲后,他还嘱咐罗广斌莫要太强硬,有机会出去的话照顾好陈然的母亲和妹妹。
“杨排长,我们剩下的人怎么处理呀?”“我听说,要把你押送台湾,剩下的人都处决。”“你知道共产党的政策,你要立功呀。”罗广斌说。
革命者平时所做的策反工作在关键的时候起了作用,杨钦典答应帮忙。他偷偷把牢房钥匙交给了罗广斌,还有一把铁锤。“我先出去看看有没有人,没人的话,我在楼上跺三下脚,你们就跑!”杨钦典说。出门望风的时候,杨钦典又顺便告诉白公馆周围的警卫说“共军进城了”,警卫们一听,连忙撤走了。
回忆起脱险的情景,郭德贤说:罗广斌很能干,他像一个作战的指挥官。罗广斌把人分成五组,年轻人、老人相互照应。杨钦典的信号来了。罗广斌打开牢门,先跑上楼喊郭德贤。
“我听见脚步声,还以为是特务来拉我出去枪毙。”郭德贤说她一下子从地上爬起来,牢门打开一看却是罗广斌和周居正。罗广斌说,敌人撤走了,我们一齐冲出去。郭德贤有两个孩子,她背起一个,周居正帮忙背起一个。19个人跑出白公馆,爬上左面的山梁。
罗广斌等人走后5分钟,执行屠杀命令的特务便坐着汽车赶来了。他们见牢房空无一人,以为杨进兴已经把人干掉了,便掉头走了。白公馆看守所副所长杨进兴,后来也从渣滓洞赶回白公馆。他一看人没了,还以为是先他赶过来的特务将犯人“执行”了,也没深究。
白公馆生还的19人,再加上渣滓洞脱险的15人,以及身中三枪未死、从尸坑中爬了出来的谭谟,大屠杀中就只有这35人活了下来。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统计,死于1949年“11·27”大屠杀者共计207人,其中185人被定为烈士。
就在先烈们倒下的第二天,11月28日,解放军重庆主力部队由重庆西侧渡江成功,长驱直入。当天晚上,在激战56小时后,解放军终于攻下南温泉,打开了重庆南大门。
但是,屠杀到了29日仍在继续,关押在重庆“新世界监狱”的32名革命者被分三批押往松林坡。那时,距离重庆解放仅差几个小时。特务行凶后,连尸体都来不及掩埋便仓皇逃走。
11月30日,重庆解放。
如今的白公馆依然保留着原样。墙角处一株石榴树,据说是许晓轩烈士亲手所种。半个多世纪以来,它茁壮成长。记者去的时候正值隆冬。没有了夏日里根深叶茂、榴花似火的景象,反倒显现出树干奇崛、虬枝如铸的震撼。树干从根部就分出一叉,旁逸斜出地越过高墙、伸向狱外,自由地迎接着共和国的每一个黎明。
【没来得及的营救行动】
上世纪80年代初,党史工作者胡康民在重庆市委办公厅保存的档案资料中发现了一封信。信署名“吉祥”,其实是中共地下党重庆妇委书记胡其芬写的,时间是1949年11月19日,距离“11·27”大屠杀还有8天。
“闻所内传说即将结束,除17人决定释放外,其余还有第三、第四批或将处决,每个人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蓝先生归来又带给我们一线生的希望。妹,这就全靠你与朋友营救我们的努力了。第三批传命令已下,可能周内办理!!!”
这是一封求救信,是渣滓洞的革命者向地下党组织的最后求救。信写成了,由看守黄茂才(也就是蓝先生)偷偷带给地下党员况淑华。况淑华马上转给地下党沙磁区工作组负责人刘康,已是21日。
刘康那时是个23岁的小伙子。他一看信,急得要命,马上四处活动筹集经费、动员武装。
地下党组织也派人找到准备起义的两名国民党师长,提出三个条件:一要放开大路,让解放军过江;二要保护城市安全,不能让敌人破坏;三就是要攻打渣滓洞、白公馆,救出革命者。头两个条件,对方都答应了。唯独第三个,两人都没答应:“守卫监狱的是内政部警察第二旅的人,都是现代化兵器武装,实力太强啊。”
最后的希望就落在刘康身上。11月26日,武装营救人员基本动员好了,人是来自“中央警察学校”的进步学生,驻守机场的国民党连长、共产党员王正修和准备起义的江北十区区长陈秉国,同意借枪出来。
11月27日下午,刘康等人又开会研究了各方面情况,因为还有一些事情未落实好,营救方案仍无法实施。
下半夜刘康起来上厕所,突然发现歌乐山红了半边天。他连连跺脚,“糟了!完了!”
“吉祥”的求救信,刘康保存了好长时间,直到1955年才交给组织。
在发现这封信的同时,胡康民还找到一份纸页发黄的报告,上面记载的正是先烈们的最后嘱托。
【血泪嘱托―《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之四】
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有过活下去的机会。只要写份自白书,在悔过书上签个字,或者仅仅“承诺”一下出狱后不再干革命,他们也许就能与亲人团聚,就能保存生命、盼来解放――那不正是他们为之奋斗、孜孜以求的理想吗?
但是,他们不愿丧失气节,背叛信仰。
他们情愿倒在黎明前,只留下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一份血泪嘱托。
【听,歌乐山在哭泣】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车毅英离开欢迎解放军进城的人群,独自一人跑向歌乐山。她是原中共川西特委委员车耀先的二女儿。
车毅英还不知道被捕多年的父亲早已被秘密杀害。她以为父亲就关在歌乐山监狱里。
多年以后,车毅英这样描述当日的所见所闻:“白公馆里人去楼空,渣滓洞的余烬还在冒烟。渣滓洞楼下的8间牢房里堆满了烧焦的尸体,没有头,没有足,只有一块块焦黑的躯体。围墙的缺口处、房前屋后、厕所内,另有20多具尸体躺在那里。松林坡上三个大坑,里面尸体枕藉,血水横流。看见一个个死难者睁目仇恨的眼神、紧握的拳头和流出的鲜血,我说不出一句话。歌乐山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可怕的寂寞,一片荒凉。”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歌乐山寻找亲人、朋友和同学时,山林再也无法沉寂下去,哭喊声处处可闻。1949年12月1日出版的重庆《大公报》以“蒋匪灭绝人性屠杀革命志士”为题,记下惨绝人寰的一笔:“一位青年妇人,正抱着她的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在那里痛哭,找她丈夫的尸体。天!这怎么找得到!那么多焦尸,已没有一个还像人样,没有一个能认清面目。”
记者们亲眼看见遍地的焦尸、一两尺深的血水和亲人们的眼泪,索性写道:“这惨痛的情景,叫记者怎能下笔,怎么能形容得出来呢!”
12月1日,解放军冲进了渣滓洞、白公馆。在刚刚经历了与胡宗南部队和罗广文残部的生死厮杀之后,那些流血不流泪的战士们此刻也失声痛哭:“我们来晚了!”“我们来晚了呀!”
两三天后,从大屠杀中侥幸脱险的人们跑回歌乐山。罗广斌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带着大家冲进白公馆,冲进平二室牢房,撬起屋角的一块木地板,五星红旗还在。那是狱中难友们听说新中国成立后用被面、草纸和饭米粒制作成的红旗。攥着它,几个人抱头哭起来。
“我们边哭边喊,说刘国鋕、陈然你们在哪儿啊,我们不是说好等到解放的那一天,我们要抬着我们的红旗,含着自由的热泪,一起冲出去吗?”57年后说起这句话,郭德贤依然泪水涟涟。
革命志士惨遭屠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中央人民政府立即指示重庆军管会:查明详情,收敛遗体,清理遗物。
12月14日的《大公报》报道了人们在电台岚垭挖掘烈士遗骨的情形。“挖出的这二十九具尸体,全部腐烂了。除江竹筠和李青林两位女志士忠骸被亲属认出,其他已无法辨认。”“这二十九具志士的尸体除了每人穿一件内裤外,连衣服鞋袜都是在殉难前被特务们强迫脱掉。第二天还有人看见特务们把那西装、毛衣等物弄到磁器口摆地摊出卖……”
经过数日的清理、挖掘,在歌乐山集中营范围内,人们总共发现尸体332具。
全城最好的棺木都被调集到歌乐山下。两斤酒精消毒,一丈白绸裹尸。刚刚解放的重庆物资极度匮乏,人们竭尽全力,却也只能用这种最简单的方式收敛烈士的遗体。
歌乐山脚下,从此多了一处巨大的坟茔,300余位烈士长眠于此。他们的姓名和头像被镌刻在坟茔后的石墙上。1961年,根据渣滓洞和白公馆里的真实斗争创作而成的小说《红岩》问世,已成为当代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小说。它还被不断地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戏剧、歌剧,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感动依旧。若问其中的原因,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早就回答过:“《红岩》是用烈士的鲜血写成的。”
【叛徒和特务的下场】
那些出卖、杀害革命者的叛徒和看守特务后来的命运又如何呢?
先说刘国定和冉益智。一个是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书记,一个是副书记。这两人身居要职,却在被捕后双双叛变,致使重庆乃至整个四川地区的地下党遭受严重破坏。刘国定觉得自己官大,还和特务讨价还价要当少将,挂了个中校军衔,最终升为上校。被刘、冉二人直接或间接出卖的地下党员,大部分牺牲在渣滓洞和白公馆。
重庆解放前,刘国定苦苦哀求保密局头子毛人凤让他去台湾,自然被毛人凤一脚踢开。他又筹措路费想逃往香港,但借不到钱,只好先逃到成都,后来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冉益智在重庆解放的第三天居然跑到“脱险同志登记处”,厚着脸皮找罗广斌要求登记,被脱险同志认出,一顿训斥,叫他赶快去投案自首。冉益智匆忙溜走。半个月后,冉益智在路上碰到了国民党军统保密局西南特区副区长李修凯。李修凯当时已向人民政府自首,急于立功表现,他一见冉益智就喊:“你这个大叛徒,跟我到公安局去。”冉益智也高喊:“大特务!”两人边叫骂边扭打,推推搡搡,被巡逻的解放军发现送进了公安机关。
1951年,刘国定、冉益智、李忠良、李文祥4人被重庆市人民法院判处死刑。临刑前,冉益智自己要求将尸体“弃之于荒郊,与草木同腐”。
叛徒任达哉出卖了许建业,为敌特的大破坏立下“首功”,但仍被视为“共党分子”关进渣滓洞,死于“11·27”大屠杀。涂孝文和蒲华辅“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没有再继续出卖同志,1949年10月28日遭特务枪杀。至于出卖了冉益智的余永安,1955年才被逮捕。但他不是党员,不能以叛徒论处,被送往农场接受改造。
那些双手沾满革命者鲜血的看守特务也没能逃脱法网。白公馆副所长杨进兴后来改名杨大发,潜逃到四川南充县青居乡。在那里,他换上土布衣服,很快租了几亩地,当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后来的减租退押和土改中,杨进兴狠斗地主阶级,因此被评为贫农,分了田地,还当选互助组小组长。1952年8月,有人偶然听到杨进兴夫妻两个斗嘴:“你恶啥子?你自己干过些啥?政府现在到处捉特务,你敢到乡上去坦白?”1955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乡亲们把这个可疑情况反映给公安机关。一调查,人们才知道,这个“杨大发”正是杀害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西特委委员车耀先的刽子手。杀害杨虎城将军、小萝卜头,制造“11·27”大屠杀,他也有份儿。1958年5月16日,杨进兴被执行枪决。
渣滓洞看守所看守长徐贵林,就是小说《红岩》中的“猫头鹰”。“11·27”大屠杀之后,他被编进了胡宗南部76军80师,在战斗中被解放军俘虏。当时,解放军并不了解他的底细,就当作一般俘虏资遣了。徐贵林偷偷潜回重庆南岸弹子石地区,挑起菜担子,走背街串小巷卖起菜来。他满以为在弹子石这样的偏远郊区是不会有人认出他来的。但我公安机关很快就发现了他的踪迹并迅速实施逮捕。1950年5月18日,重庆解放碑前召开千人群众大会,重庆市军管会当场宣布了对徐贵林执行枪决的命令。
最后来说说《红岩》中的头号反派人物徐鹏飞,也就是现实中的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处长徐远举。坐镇指挥了血洗白公馆、火烧渣滓洞之后,徐远举逃往成都,后又赶到云南昆明。镇守云南的卢汉将军宣布起义时将徐远举等人逮捕,1950年3月移送重庆。
历史出现戏剧性的一幕:1950年6月,36岁的徐远举头上冒着汗,双腿打着颤,被送进了白公馆。那时,白公馆已经由军统局监狱变成了战犯管理所,曾经关押革命者的监牢里,住进了特务头子和刽子手。1956年,徐远举被转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他积极接受改造,表现很好。1964年,徐远举以《血手染红岩》为题写下数万字的材料,详细交代了自己破坏《挺进报》和四川地下党组织、逮捕审讯共产党人,以及制造一系列大屠杀的全过程。1973年,徐远举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复兴医院抢救无效病故。
《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本应到此终了,但重庆党史专家胡康民的一次发现,让我们不得不继续说下去。
【秘密报告如何出炉】
上世纪80年代初,胡康民在重庆市委办公厅档案处找到一份2万多字的报告,名为“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那个时候,重庆的党史研究机构刚刚成立,大批档案资料原已尘封多年、无人问津。
“我当时吃了一惊,因为以前从没听说过这份报告。”胡康民回忆说。
报告是罗广斌写的,递交给党组织的时间是1949年12月25日,距离罗广斌等人从白公馆和渣滓洞中脱险不满一个月。报告详细记载了解放前重庆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始末,以及渣滓洞、白公馆监狱里发生的真实事情,分为案情发展、叛徒群像、狱中情形、狱中意见等七个章节(其中第五、第六章节以及第四章节的部分内容已经遗失)。按胡康民的说法,他找到了小说《红岩》的一部“账本”。
报告的字迹,胡康民认得。蝇头小楷,娟秀工整,确实是罗广斌本人的笔体。这份报告真是罗广斌所写吗?他为什么要写?他怎么能掌握那么多信息?胡康民心中老大的问号。但是,罗广斌本人已在“文革”时期坠楼身亡,谜底只能靠胡康民自己去追索了。
从渣滓洞脱险的刘德斌也不知道这份报告的存在,“不过,我们在脱险同志联络处工作时,我每天晚上都看见老罗趴在地铺上写东西,写什么也不告诉我。”刘德斌的话让胡康民相信了报告的真实可靠。
1994年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胡康民第一次提到了“罗广斌的报告”。这时,他已经可以清晰地画出报告形成的时间轨迹:
1948年年底,罗广斌在渣滓洞的禁闭室里碰到老上级张国维。张国维被捕前是重庆沙磁区学运特支委员,直接领导过罗广斌。张国维是个有心人,给罗广斌交代了一个任务:“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没法活着出去,但你不一样。你有个哥,掌十万雄兵。你要注意搜集情况,征求意见,总结经验,有朝一日向党报告。”罗广斌牢牢记住了张国维的嘱托,积极结交狱中难友。大家也逐渐信任他,愿意与他交流。
1949年1月17日是江竹筠的丈夫彭咏梧同志遇难周年纪念日,渣滓洞的难友们纷纷向江姐表示致敬,江姐当天起草了一份讨论大纲,要求大家对被捕前的情况、被捕时的案情应付以及狱中学习情形进行总结。罗广斌从中又了解了不少信息。
1949年2月9日,罗广斌被转押到白公馆。白公馆里关押的“重犯”中有不少党的干部,思想理论水平较高。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敞开胸襟,直言无忌。既没有思想束缚,也没有空话套话,他们完全凭着对革命的忠贞,披肝沥胆地道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也托付给罗广斌。
1949年12月25日,从大屠杀中侥幸脱险的罗广斌写出报告,交给党组织。
“下面的报告是根据集中营里(渣滓洞、白公馆)所能得到的各种零星材料,同部分同志的讨论研究而组织出来的。”
当罗广斌写下这些文字时,曾与他朝夕相处、一起交谈讨论的许晓轩、陈然、刘国鋕、王朴、江竹筠……已经长眠地下,为这份报告平添了更多的血泪。
【八条意见振聋发聩】
最后一章“狱中意见”是报告的核心所在,罗广斌将烈士们生前强烈的要求、真诚的希望写成八条意见,交给党组织。胡康民据其总结成八条嘱托:
1、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2、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3、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4、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5、切勿轻视敌人。
6、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7、严格整党整风。
8、严惩叛徒、特务。
当这八条嘱托首次公开时,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置信:身陷囹圄的烈士们怎么会提出整党整风、路线问题、防止腐化这样深刻的党建理念?胡康民说,要理解先烈的嘱托,必须走进历史。
八条嘱托针对的是1948年的《挺进报》事件,以及在此前后的上下川东武装起义。这两件事给我四川地下党组织造成沉重打击,多人被捕入狱。
《挺进报》事件的恶果其实是叛徒造成的。叛徒只有极少几个,却是位居要职的领导干部。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人,地下组织也不会遭受这么大的破坏。他们的叛变是狱中同志深刻反思的最主要问题,也是最能引起后人共鸣和警醒的地方。
“从所有叛徒、烈士中加以比较,经济问题,恋爱问题,私生活,这三个个人问题处理得好坏,必然地决定了他的工作态度,和对革命的是否忠贞。”报告中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在今天看来仍值得回味再三。
地下党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在党内取得一定地位后,私欲膨胀。据一位狱中同志揭发,他曾想利用职务之便,要求掌管组织活动经费的同志借些钱给他做生意。
曾与刘国定一起工作过的李维嘉老人也对记者说:“刘国定挪用组织经费给自己做了套西装,还说是工作需要。他明明有社会职业,还乱花组织的钱,我当时就有意见。”说这话时,老人的表情很严肃。
市委副书记冉益智,平常大讲革命理论气节。在为曾紫霞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时,刘国鋕领誓,冉益智监誓。宣誓结束后,冉益智着重对他们进行了革命气节教育。但只不过过了半个月,冉益智就把这对恋人出卖了。
惨痛的教训,让革命者痛定思痛:“没有学习,没有积极地要求自己进步,没有经常的组织教育”,这是个别领导人蜕化成叛徒的原因。因为“毒刑、拷打,单凭个人的勇气和肉体的忍耐,是没有法子忍受的。没有坚强的革命意识,没有牺牲个人、贡献革命的思想准备,便不能通过考验。”
狱中同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就是强烈要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注意防止领导成员腐化。“眼看着革命组织的被破坏,每个被捕的同志都希望组织上能够提高一般的政治水平。严格地进行整风、整党,把一切非党的意识、作风,洗刷干净,不能允许任何细菌残留在我们组织里面。”
“希望组织上能够切实研究,深入发现问题的根源。经常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和作风,保持党的纯洁性。”这是许晓轩烈士的临终忠言。
这就是我们的烈士,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惦念着党的前途和命运。时至今日,这些血泪嘱托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今天,我们再一次追索歌乐山上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不仅是为弄清《红岩》背后的真实,更是为寻找一种生能舍己、血荐轩辕的精神。
淫威酷刑、铁狱黑牢,先烈们所面对的残忍,我们今天甚至无法想像、无法感受。这并不是他们惟一的选择,写份自白书、或者仅仅在悔过书上签个字,他们也许就可以活下去。但他们选择为信仰而死。坚持的全部意义,只在于对崇高理想信仰的忠诚。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研究这段历史多年,他的话发自肺腑:烈士,为壮烈之士,忠诚,乃是壮烈之士精髓所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是因为有无数的先进分子忠诚自己的理想、忠诚自己的国家、忠诚自己的人民。
累累忠骨,已长埋于歌乐山下,但烈烈忠魂却永远驻留世间。即使时间流逝、岁月变迁,也丝毫无损于“红岩魂”给人的震撼,因为那是支撑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魂!
篇三 : 《掩不住的阳光》背后的真实故事——乔信明:回忆方志敏同志
回忆方志敏同志
乔信明
一九三三年九、十月间,我经过中央红军学校二、三、四期的学习和工作后,即向组织提出到前线打仗的要求。可是领导上却要我随刘畴西总指挥、王如痴军长到方志敏创建的闽浙赣苏区创办红军五分校。我只好服从命令,仍干学校工作。
我们去时,刘畴西带了1个团和中央红军学校的部分干部、学员,这对闽浙赣苏区来说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志敏同志非常重视。我们一到,他就来看我们,关于方志敏同志,在中央苏区时我就听说了他两条半枪闹革命的故事,知道他是闽浙赣苏区创始人,群众运动的领袖。但这次是我第一次看见志敏同志。只见他高高的个子,穿着一身洁净的褪了色的蓝中山装,前额微突,两道浓黑的剑眉下,闪亮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英气。他微笑着走近我们的队伍,大声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闽浙赣苏区的党政军和人民欢迎你们!”他一面说着,一面热情地和我们握手。询问我们每个人的姓名,并向刘畴西等同志了解我们的生活安排等情况,使我们感到真像回到了家,受到了慈母的关怀一样。
不久,他又专门为我们召开了欢迎大会。很快红军五分校就在弋阳、横峰附近创办起来,我被分在政治队任队长,后又担任了军事总教员。
我们去后不久,左倾错误路线的代表曾宏易即去中央参加五中全会,由方志敏同志主持省委工作,任省委书记。当时志敏同志一面领导我们和左倾路线作斗争,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批判,帮助广大干部提高认识,纠正省委工作中的错误;一面狠抓红军建设和武装斗争,因为这是当时革命的首要问题。工作是十分繁重的。因此他时常到学校来了解情况,研究指导培养军事干部的工作。
一九三四年二月的一天晚上,通讯员突然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说:
“方、刘首长请你去!”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立即起来,打好背包,跟着通讯员一口气跑到军部。一到军部,只见方志敏、刘畴西等首长都在。
“报告!”我立正向首长们举手行军礼。同时疑惑地看着他们,发出了无声的询问。刘指挥说:
“八十二团团长因战斗指挥失利,被撤职了。志敏同志提议你去当八十二团团长。马上要参加攻打乐平县的伏击战,要进行作战部署,看地图,研究作战方案。”
我一听说要我当团长,就惊呆了。呆呆地望着首长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们却微笑地等待我的回答。我心里七上八下地在那儿乱想:到前方打仗是我的心愿,我恨不得马上出发。但让我当团长,我却没了勇气。想到这里,我就老老实实对首长们说:
“我在红军学校学习前,只当过班长,虽然打过仗还当过敢死队,但现在一下子要我当团长,没有经验,怕当不好,会影响部队作战的。”听了我的意见,志敏同志沉思了一会,对刘畴西说:
“那就再实地考察一下吧。”
于是他们和我一同来到离军部不远的1个山头上,借着蒙蒙的月色,迎着凛冽的寒风,总指挥和军长指着前面的丘陵山地,告诉我敌人的进攻路线。接着就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的兵力该怎样布置?敌人到什么地方我们才能开火?我们的部队应如何出击?等等,要我答复。我根据学校学到的军事指挥原则和过去实战的经验,一一做了回答。他们听了后都满意的笑了。志敏同志高兴地走到我身边,拍着我的肩膀说:“考取了,去吧!马上投入战斗!”同时又叫通讯员牵过一匹马来,要我骑。望着首长们信任和期待的目光,听到志敏同志果断和坚决的命令,一股热血涌上心头,顿时感到浑身增添了信心和力量。我立即拿起背包,跨上志敏同志给我的骏马,拉紧缰绳,猛抽一鞭,马飞快地跑了起来。这时天空已经开始发白,我回头远望着志敏同志那高大魁梧的身影,心中怀着对志敏同志无限感激之情,暗下决心,我一定不怕死,顽强战斗,第一次当团长,一定要带好部队打胜仗。
一到团部,团政委就简单将部队情况做了介绍,接着带我到部队集合场地和战士们见面。战士们一见我背着写有“中央红军”字样的斗笠,都高兴地欢呼起来:“欢迎中央红军团长!”由于中央红军在闽浙赣苏区的威望,干部战士对我能当好他们的团长,领导好作战,很有信心,全团士气大振。政委高兴地说:“你看,仗还没打,部队面貌就变了。”话声刚落,通讯员就来报告,敌人已到了我军预定的伏击地点,军指挥部命令我带部队夺取最后1个阵地。我遵照“冲锋在前”这个红军的优良传统,带着部队猛冲上去,一举攻克了敌人的最后的阵地,受到方、刘首长的表扬。这样我这个团长就当下来了。
以后我领导八十二团又打过几仗,都取得了胜利。志敏同志每次遇见我时,总是亲切地和我握手,鼓励我继续进步。这成为我当时军事上、政治上不断提高的动力,也使我体会到志敏同志这种大胆提拔青年干部,认真培养青年干部的做法正是把红军建成一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钢铁部队的关键。
在八十二团担任主攻的贵溪战斗中,当我和敌人拼刺刀时,被敌指挥官用手枪打伤了右脚。在医院不到1个月就治好了。1934年七、八月间,我的左脚又被敌人打伤,子弹从脚后跟打进去从脚面穿出。我又被送进了医院,这次可不那么幸运了。当时环境艰苦,医疗条件很差。我的脚不仅没有治愈,反而一天比一天肿得厉害。躺在床上,我心如火燎。就在这时,医生对我说:
“你这条腿可能要锯掉了,再肿下去,要影响生命的。”我焦急地问:
“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医生沉默了一会,摇摇头说:
“没有了,我们已向省委打了报告,一批下来,就动手术。”(当时,团以上干部锯腿是要经过上级批准的。)
医生的话象一盆冷水浇到我心上,我难过极了。我还年轻,正是为革命作贡献的时候,就要把脚锯掉,我怎样作战呢?!难道我从此就不能上战场了吗?就是做机关工作也要行军呀…。我不能再想下去了,抚摩着肿胀的脚,痛苦地等待着批示。过了几天,报告终于批下来了。放在我面前的批示上写着:
“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保住这条腿。药在苏区买不到,可以到白区去买,钱由省委报销。”下面是志敏同志的亲笔签名。
志敏同志,正象他在《清贫》里所写的,他常常经手几百万块钱,每1个都是用之于革命的,他对自己则非常严格。据说在苏区时,志敏同志是闽浙赣苏区的政府主席,他父母跑来看他,要想和他住在一起享福。志敏同志很严肃地对他父母说:“我这个主席是没有钱的。我经管的钱都是公家的,你们应该回去劳动,和农民一样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同时,他也不准政府对他的父母有任何特殊的优待。但志敏同志对革命必须用的钱却是一点也不吝啬的。
捧着志敏同志的批示,我的眼睛模糊了,一股热流传遍全身,我1个字1个字地看了又看,读了又读,我好象看见了志敏同志亲切慈祥的面容,那深邃的对我信任和期望的眼神,好象听到了志敏同志鼓励我不断进步的笑声,好象感到志敏同志有力的手掌又在拍着我的肩膀,祝贺我胜利了。好象感到我又重返前线,又沉浸在革命的幸福生活里,奔驰在战场上。几天来的沉重包袱一下子解除了,脚也好象已痊愈了似的。事实也是这样,志敏同志决心一下,医生同志一努力,我的脚就保留下来了,不久又重新走上了革命斗争的战场。无论是在以后的浴血奋战里,还是在惨无人道的敌人监狱中,无论是在和平建设年代里,还是在今天与病魔搏斗的病床上,我都不能忘记是志敏同志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那种对同志的无限关怀,把干部当作生命来爱惜的品质和作风教育了我,永远成为我学习的典范。
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更加疯狂了,他们乘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热中于打共产党的时候,继吞并了东北三省以后,又加紧了对华北的进攻。全国人民纷纷提出了抗日御侮的要求。在我党领导下的闽浙赣苏区军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再也不能坐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块块被帝国主义吞并,再也不能忍受无数无辜的同胞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负和蹂躏,更不能容忍蒋介石继续推行他的卖国政策,打内战,消耗自己的力量。
这一年十月,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决定由方志敏同志代表党中央将红军第七军团和红十军合并为十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皖南行动,以配合中央红军转移。①这个部队设有总部和十九、二十和二十一3个师。由刘畴西同志任军团长,乐少华同志任政委,粟裕同志任参谋长,刘英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志敏同志作为随军军政委员会主席,代表党中央全盘负责这次北上抗日任务,并同时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民族革命战争。
在志敏同志领导下的这支北上抗日队伍深为群众热爱,得到群众热烈的拥护和帮助。不仅苏区附近的人民是这样,就是白色恐怖笼罩着的地区,群众也一样热爱着这支队伍。记得一天我们正在行军,1个农民拿了一根绳子,急呼呼地向我们奔来。我们都很奇怪,停下来,等他来到跟前,我们就问他:
“喂!同志,你有什么事?”
“我…我是来帮你们带路的。”他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你带根绳子干啥?”我又问。
“你看…”他说着就把绳子往脖子上一套,说:
“同志,请把我的两只手捆起来,你们牵着我走吧!”
原来他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一路上就这样在群众的拥护下,顺利击退了沿途追击我们的国民党部队,仅1个多月的时间,北上抗日先遣队就从江西经福建、浙江而到达长江南岸安徽的太平、泾县等地。
志敏同志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一路上势如破竹地向着蒋介石的老巢南京附近挺进,它的伟大胜利和迅速发展,以及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影响,使得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万状,他们以八万元巨款,悬赏缉索方志敏同志的头颅。并被迫将正在追击我主力红军转移的部分兵力撤回,以阻止我先遣队北上。这样,先遣队对保证主力红军胜利长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就在我们北上到安徽黄山附近谭家桥一带时,敌人集中了数倍于我军的兵力,进行疯狂的围追堵截,部队遭受极大损失。志敏同志为了保存抗日力量,决定暂回苏区休整,待机北上。部队回苏区时由乐政委、粟参谋长、刘主任等三位负伤的首长率领伤病员走在前面,志敏同志则和刘畴西军团长担负后卫任务。
当时,我在北上抗日先遣队二十师任参谋长。北上时,志敏同志常常和我一起行军,回苏区时我师担任后卫任务,更是直接在他领导下行动。这样,就使我有机会和志敏同志一起度过了那些艰苦难忘的日子。
部队离开苏区时,一直在行军作战中,很少休息,已经非常疲劳。回苏区时就更困难了。国民党在各个要道口驻扎了重兵,我们不得不在深山中寻找那些艰险曲折的无人知道的小路来突破敌人的封锁。高山上人烟稀少,就是偶而遇到1个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也解决不了我们的粮食问题。这时又正是阴历十二月的时候,天气很冷,树枝上、屋檐上都挂满了又粗又长、晶莹透明的冰柱。满山长着二、三尺高的山草,全都冻起来了,一簇一簇直立着,好似一把把冰刀插在山冈上,我们就在这些刀山上行军。经过2个多月的行军作战,同志们的鞋子都破了,很多人手脚冻得开了裂。饥饿、疲惫的身体,崎岖难行的山路,加上冰雪的封冻和朔风的袭击,单是行军就很困难了,再加上敌人还常常从公路上抄近路追击我们,我们后卫部队和敌人经常只相距二、三里路,几乎天天有战斗。
虽然一路上艰苦万分,但志敏同志和大家一样以野菜和蜂蜜(这些山上野蜂窝较多)充饥,行军中处处以身作则,与士兵共甘苦,常将自己的马给伤员骑。翻过几座大山后,马全吃光了。体重较重的志敏同志和仅有一只手的刘畴西同志爬山比别人更困难,但他们仍然以自己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决心,带领我们进行艰苦卓绝的行军,指挥我们随时和紧追的敌人进行战斗。在他们的教育和影响下,虽然任务无比艰巨,但同志们的无产阶级觉悟和忍受艰苦的毅力也日益增强。很多同志饥饿疲劳已到了极点,但一旦遇到了敌人,他们却又象猛虎似的和敌人进行顽强的战斗,很多伤病员被伤痛折磨得几乎无法忍受,但他们寸步不离部队,坚持跟着部队走,直至最后停止呼吸。
大约经过1个月极其艰苦的行军,我们终于到达了苏区的边界——德兴地区。当前卫部队已进入了赣东北老苏区时,敌人很快就截断了后卫部队前进的道路。他们集中了更多的兵力来阻止我们。于是志敏同志不得不带着我们回到玉山、上饶边境,想从这里进入苏区。
记得那天到这里已是夜里十二点了,志敏同志带着我们摸到1个游击区里,好容易在那里找到1个地方党的负责人,把他叫起来去侦察敌情,可是这个同志尚未回来,敌人就追踪而来了。我们不得不马上转移,等天亮再想办法。但是这里已成了战场,老百姓都逃亡一空了。志敏同志虽然想尽各种办法找地方党,找自己熟悉的山间小道,可是地方党有的被破坏,有的暂时隐蔽。过去不常为人知道的小路也都驻扎了重兵。因此一连几个晚上都未成功地找到向导。第六天晚上,好容易找到1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他有病走不动路,我们抬着他,给我们做向导。他带着我们想穿过1个山谷,可是这个山谷两边的山上都有敌人。他们听见有人经过,乱枪齐下。把刘畴西仅有的一只好手也打伤了。畴西同志原来在爬山时就依靠这只手抓住我的肩膀走路的。有时在爬峻峭的山岭时,他用这只手攀着杂树和岩石,我从后边托着他的屁股推着他走。因为我年纪轻,身体好,行军时,畴西同志喜欢和我在一起。现在他一只手也没有了,爬山更困难了。黑暗中我们只好找几个同志把畴西同志抬着走。到天亮时,我去看畴西同志。他激动地说:
“老乔,我不能吃,也不能走路,还要坐担架,让又累又饿的同志们抬着走,心中实在不安。大家又饥又饿,我影响部队的战斗行动问题更大。不能等着做俘虏,还是请你补我一枪吧!”
听着他这番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们怎能忍心这样做呢?我说:
“畴西同志,我不能这样做,要死,我们死在一起!”
七天来,志敏同志带着我们不分昼夜,不顾雨雪饥寒,冒着枪林弹雨,想尽一切办法,都未能冲出重围。但暂时的失败没有挫败志敏同志回苏区的决心。他要尽一切力量冲出重围,重新组织抗日队伍。这时他把所有仅存下来的部队组成1个团,令我任团长,并召开了动员大会,号召大家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最后一次冲过敌人封锁线。但是敌人越来越多,我们虽尽了一切努力,仍未能冲过去。最后志敏同志决定由我带着部队上怀玉山坚持。当我们不得不分手时,我心里多么不愿意离开他呀!志敏同志也是一样,他那深情的眼睛紧紧地注视着我。他那有力的双手紧紧地握着我,我感到他对我的信任和希望。我的眼睛湿润了,望着远去的志敏同志高大的背影。我心里大声的呼喊着:“志敏啊,多保重!”
但是分手不久,我们的队伍就被敌人打乱了。上山后,才知山顶上、山脚下都被敌人占领了。由于这个山的林子很密,我们依靠它又坚持了两天,敌人没有办法就放火烧山,使我们无藏身之处。到第三天的早晨,我钻在一丛小杂树里面坚持时,被身后几个搜山的浙江保安旅的敌人发现,逮捕了。这大约是一九三五年阳历一月底二月初的时候。
由于我们最后的坚持,拖延了战斗的结束。因此敌人旅长一见我,就非常恼怒地说:
“你还凶什么?你们的方主席、刘指挥都被捕了!”
我当时不相信,以为敌人在骗我。因为我想志敏同志的群众关系多,打散后,他们目标小,回苏区要容易些。因而对敌人的话半信半疑,但对两位首长的安全却担忧了起来。听到志敏同志也被捕,比我自己被捕还难受,亲爱的志敏同志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在心里轻轻地呼喊着。
第二天,敌人把我关到杭州警备司令部看守所。这是一座二层的楼房,上面有许多小房间。一路走过来时,我从小窗洞里看见了我所熟悉的师长李树彬、政委张胡天、组织部长唐植槐、保卫局长周群等同志,我的心直沉下去,更加为志敏同志的安全担忧。1种不详的预感促使我急于要知道志敏同志的下落。我被关进房间后,就用一支没有被敌人搜去的铅笔,在用木板条钉的空心墙上钻了个小洞,用草纸写了张条子,从小洞里塞过去,向他们打听志敏同志的下落,他们的答复证实了志敏同志被捕的消息。听到这消息我心中万分难过,真是心碎欲裂,想着志敏同志不知关在哪里,是否还有逃出去的希望?!
四天后,我和李、张、唐、周等被押到南昌反动派顾祝同行营看守所。在汽车里看到周群同志的一条腿被锯掉了,他告诉我,他在先遣队出发不久,就带花了,野战医院为他开了刀。同志们忍受着一切艰辛,把他抬了数千里,可是残酷的国民党,竞连1个残废人也不放过。到这里后,他们都被关进了小间,只有我和唐部长两人被关到大间里。
一下监,就碰到我们1个团政委张文山同志,他告诉我说:志敏同志也在这儿,关在前面1个小屋里,每次到前面草坪上吃
饭时都可以看见的。
听到志敏同志在这里,心中稍稍有些宽慰。去吃饭时我有意走得慢些,在经过他门口时,果然看见了他,我最亲爱的志敏同志,他站着,头发胡须长长的,双颊更加瘦削,披着一件破棉大衣,脚上带着一副九斤重的镣铐。目光仍然是那样敏锐,态度仍然是那样从容。他这个小房间除了睡觉的一张小铺外,还有1个桌子和椅子,桌子上放着笔砚和纸张,这是敌人妄想要志敏同志为他们写反共文章而准备的,但是他们没有得到1个满意的字,而志敏同志却利用它在狱中继续为党作了许多宝贵的工作,写出了不少不朽的文章。
他很快发现了我,走到门口来看我,我痛苦地点了点头,就被狱卒赶走了。我满肚子辛酸,走到吃饭的草坪上,一抬头,又看见志敏同志又站在玻璃窗前用力地看我了,他好象有许多话要和我说。我端着碗朝志敏同志的玻璃窗望着,表示我已明白了他的意思。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扑扑地直往外流。饭一点也不能下咽。心想还是乘大家吃饭的时候,回监房痛痛快快地发泄一下吧,而且也该思考一下,如何对待当前的问题。虽然我失去了行动的自由,但思想的自由敌人是无法剥夺的。
想到这里,我站起来往回走。又经过志敏同志的门口。刚巧没有人,二人相见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还是志敏同志先开口:
“吃饭了没有?”他含着眼泪问我。“没有吃,吃不下!”我哽咽着说。
“不要过分激动,保重身体要紧!”他象往常一样关心地说。
听到他那关切的声音,我更加激动了,眼泪象决了堤的水似的,涌流下来,喉咙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志敏同志看见1个看守兵走过来,就连忙轻声说:
“快走!”我只好忍痛离开志敏同志,拖着沉重的脚步回监房。
就在这天晚上,1个国民党的军事犯递了一张条子给我。这个军事犯也是关在我们大间里的,是1个青年学生,他被派去服侍方志敏同志,每天早出晚归。据先被捕的同志介绍,这个青年比较热情,喜欢与政治犯接近。条子上面写着:
缪敏同志写的《方志敏战斗的一生》记叙了方志敏同志在狱中秘密指示乔信明开展狱中斗争
“这次有多少干部被捕?请你将他们的名字告诉我。”
我看出了这是志敏同志的字迹,我是那样高兴!本来寂寞、痛苦无望的心情重新又活跃起来。当晚我就写了一张条子答复了他所要了解的问题。并向他报告了最后几天的战斗经过。第二天军事犯回来又带来了第二张条子:
“请你告诉我哪些人坚决,哪些人怕死,怕死是没有用的。”
另外还捎来一元多钱给我们买东西吃。看到这一切,使我更加感动,他——志敏同志,真是比妈妈还亲啊!他一刻也不能忘怀崇高的革命事业和他亲爱的同志们,他所能忘记的只是他自己和个人的一切利益,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他还不顾一切困难,抓住机会对同志们进行教育,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钱给我们买菜吃。我拿着志敏同志不容易搞到的钱,禁不住又流下了热泪。为了使志敏同志尽快了解情况,我很快写了条子告诉他说:“同志们都很坚决,在敌人面前都很顽强。”
接到这个条子他很高兴,抓紧机会又来了第3个指示:
“我们几个负责人: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周(群)、李(树彬)、张(胡天)等已准备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敌人一定要杀死我们的。你们(指坐大牢的)不一定死。但是要准备坐牢。在坐牢中要学习列宁同志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为党工作,坚持斗争,就是死了也是光荣的。”
我万分痛苦地读着上面的字句,反复地背诵。志敏同志是这样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他按党的原则处理自己的生死问题,就好象往常处理平时的工作一样。在监狱里他所不能忘怀的是党的事业、他最痛心的是他将失去为党继续工作的机会。因此,在这残存的日子里,他不顾自己的病体,不管即将面临的枪毙或者杀头,他利用可以利用的每一分钟拿着笔写文章,写秘密信,写自己工作的经验教训,写向全国人民和全党同志告别的血泪遗书;他了解同狱同志的情况,向他们进行共产党员崇高气节的教育;同时也积极地准备越狱的行动。
我一遍一遍地读着志敏同志用自己鲜血写成的指示,感激着志敏同志对我的了解和信任。郑重地接受了这一庄严的任务,于是我默默地提着那支沉重的笔,给志敏同志写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回信:
“亲爱的志敏同志,感谢你对我的了解和信任,请你放心吧,你的指示我一定坚决执行。”
从这以后,敌人对志敏同志的监禁一天比一天严密起来,再也没有纸条带来了,敌人运用了种种威胁、利诱的手段,都被志敏同志有力地击退了。听说蒋介石曾派他的私人秘书亲自来和志敏同志谈判,顾祝同也曾以同学的名义想软化说降。但这一切卑鄙意图,都被志敏同志击退了。他斥责他们说:
“你们这些凶恶的强盗、汉奸、卖国贼、屠杀工农的刽子手,有什么资格来和我谈判。我与你们是势不两立的。”
在敌人面前,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了共产党员伟大的英雄气概。
不久,判决书下来了。正如志敏同志的判断。我们大监里的同志除我一人判无期徒刑外,其余的都判了一年、三年、五年、八年、十二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判决后就把我们转到南昌军人监狱。从此,我们就和志敏同志最后分别了。
到南昌军人监狱不久,看守所又转来1个犯人,从他那里知道方、刘等首长已经英勇牺牲了。据这个同志说,刘、王、曹、周、李、张……等同志是公开枪毙的,牺牲时大家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万恶的国民党政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甚为壮烈。而志敏同志是被他们秘密枪毙在看守所后院厕所旁边的。他还说,志敏同志被枪毙的那天晚上,他听到后院有人声、枪声和喊口号声。他早上吃饭经过志敏同志的房间时已不见人了,后来他又到后院去看,发现厕所旁边有一滩鲜血。敌人是多么卑鄙呀,他们偷偷摸摸把志敏同志杀害了,他们不敢公开枪毙志敏同志。因为他与江西人民有着血肉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要杀害志敏同志,群众是一定不会答应的。
知道了他们英勇牺牲的消息后,我心中万分悲痛。后来约了几个可靠的同志在监狱里秘密地举行了1个小小的追悼会,介绍了志敏等同志的生平事迹,并传达了志敏同志在狱中的指示,在这个会议上,我们宣誓要继承志敏等同志的革命精神,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
在狱中三年时间里,我们坚决执行了志敏同志“为党工作,坚持斗争”的指示,对敌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通过一段时间的斗争,考察,了解,我和曾如清、何秉才同志等共同研究组织成立了1个中共小组,由我任党小组长。为了隐蔽党的组织,便于开展斗争,壮大斗争力量,把国民党军事犯也争取过来,我们就采取了封建组织形式,即以“结拜十兄弟”为名,吸收他们参加,把十兄弟作为党的外围组织。后来党小组在斗争中逐步扩大,先后发展了十多个党员,就在原中共小组基础上成立中共秘密支部,由我担任支部书记,曾如清同志为组织委员,何秉才同志为宣传委员。在狱中党支部领导下,我们首先开展了生活斗争(即要求改善伙食,增加放风时间、洗澡次数等),因生活问题关系到每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大家都愿参加。这一斗争争取了群众,提高了党的威信。接着我们又开展了反叛徒斗争,通过这一斗争,打击孤立了叛徒,启发教育了那些思想动摇的同志和受骗上当向敌人写自首书的人。他们认识到写自首书就是叛变革命的行为,都痛心地进行了自我检讨,积极勇敢地起来参加斗争。我们还领导了绝食斗争和用文字向国民党最高法院控告监狱非人生活的合法斗争等等。通过斗争的考验,我们狱中的党组织不断壮大,到抗日战争爆发时我们已是1个拥有三十多名党员的支部了。尽管敌人对很多同志毒打拷问,严刑逼供(如赖荣光同志、单志辉同志等),但是同志们在志敏同志光辉榜样的鼓舞下,没有1个人向敌人屈服,没有1个人泄露狱中党组织,我们狱中支部越斗越团结,越斗越坚强。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我们在狱中得知了国共合作的消息,便积极争取出狱。通过先出狱的同志先后和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但敌人企图暗害我们这些重刑政治犯,多次秘密转移关押我们的地点,割断我们和党的联系。最后我们还是和八路军长沙通讯处联系上了,在徐特立同志的亲自营救下,国民党不得不释放我们。由于方志敏同志给我们的正确指示,我们实现了志敏同志的遗志,重新踏上了抗日斗争的最前线。而且还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回到了党的怀抱。中共东南局经过对我们的审查后,完全承认我们这个单独的在敌人监狱里的支部,并恢复了绝大部分同志的党籍。
出狱时不仅有我们自己的同志,而且还有在我们影响下的国民党监狱里的逃兵和看守,他们也参加了我们的新四军,走上了抗日斗争的战场。
志敏等同志逝世已廿二年了,逝世前他在狱中以万分悲痛的心情向全党同志写下了恳切的血泪遗言:
“同志们!越狱恐怕不可能(主要无外援),那时只有慷慨就义了!我们不能完成的工作责任,只有加到同志们的肩头上去。同志们!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请你们努力吧!我这次最感痛苦的,就是失却了为党努力的机会,你们要认识,你们能够为党工作、为党斗争,那是十分宝贵的。我与刘、王、曹……等同志都是敌人刀口下的人了,是再也得不到为党、为革命工作的机会了,这是无可奈何的,我能丢弃一切,惟革命事业,却耿耿于怀,不能丢却。同志们,十分亲爱的同志们!请你们经常记起与你们多年在一起奋斗的战友之惨死,振起奋勇的精神,将死敌的日本帝国主义赶走吧!将万恶的国民党统治赶快推翻吧!……”
几十年来,志敏同志的血泪誓言。他那崇高品质和英雄气概一直教育着我,激励着我,成为我坚持狱中斗争,血战抗日疆场,忍受双足残废的折磨,带病肩负华东野战军总留守处工作和解放后组建华东空军后勤等工作的力量的源泉。志敏同志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同志们。当我们今天能自由地为党工作,为党斗争的时候,怎么能忘记那些英勇牺牲了的烈士们!让他们的鲜血,成为我们今后工作与斗争中的伟大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开出更加茂盛的鲜花,以告慰烈士们的英灵吧!
编者注:本文是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三十周年,开展《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的征文活动时。乔信明应《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编辑组和南京空军政治部之约撰写的。此文后来刊登在1957年第八期的《解放军文艺》上。《星火燎原》第二卷也收入了此文,因篇幅关系,做了一些删节,更名为《背负着方志敏同志的遗志前进》,此外,本文还被国内众多报纸杂志转载,并被收入1959年3月出版的缪敏同志编写的《方志敏的故事》、越南人民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斗争回忆录·狼牙山五壮士》和福建党史办等组织编辑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书中(后者将《回忆方志敏同志》更名为《临危受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从属编审委员会编辑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等书中。
由于乔信明当时了解的情况有限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情况,只能按照原来宣传的说法写。为保持此文的原貌,在收入本书时,没有修改。
1984年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方志敏文集》收入了方志敏同志在狱中撰写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该文详细分析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的原因。粟裕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对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1步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1981年7月26日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文,详细阐述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成立及失败的原因。80年代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传》39卷中的《方志敏》篇和《中共党史人物传》29卷中的《刘畴西》篇也对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成立和失败原因做了新的分析研究。
相关信息
热门信息
顺时针纪念册成都总部
13908096439(陈先生)
028-85160803
顺时针纪念册上海办事处
13641818559(陈先生)
顺时针纪念册重庆办事处
13983018432(刘先生)
顺时针纪念册昆明办事处
13987676497(陈女士)
顺时针纪念册贵阳办事处
13008114378(陈先生)